都在南邊,郭浩這次來真格的了。
建隆三年六月,宋軍憑借大炮之利,攻破澧州,同時岳州也被攻破,兩路大軍夾擊武平治所朗州,俘獲了張從富、楊師璠。
六萬兵馬兵臨朗州城下,張文表只有四萬兵馬,至于南唐的援軍,早就被李煜調回去自保了。
七月,趙匡胤攻破朗州,張文表拔劍自刎,宋軍迅速南下控制了局面,至此武平覆滅。
與此同時,李煜為求自保,明臣服,暗備戰,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將兵力部署在長江中下游各要點,以防宋軍進攻。
郭浩志在統一江南,而且想起了趙匡胤的那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舉統一江南。
八月,下令在荊湖建造大艦和黃黑龍戰船數干艘,以備架設長江浮橋之用。
十月十八日,中路軍曹彬部沿江北岸東下,令八作使郝守溶領艦船跟進。
南唐軍誤為宋軍例行巡江,未加阻截,致曹彬軍順利通過湖口,二十五日,曹彬率軍突然襲占峽口寨。
閏十月初五,輕取池州,十三日,于銅陵擊敗南唐軍一部,獲得戰艦二百余艘。
連克蕪湖、當涂,于采石磯擊敗南唐守軍兩萬余人,俘獲馬步軍副都部署楊收、兵馬都監孫震等千余人,搶占要隘。
遂命郝守溶率兵丁工匠于采石磯架通跨江浮橋,保障后續部隊渡江。
李煜聞訊,急派鎮海節度使鄭彥華率水軍萬人和天德都虞侯杜真領步兵萬人阻擊,與宋軍遭遇,在新寨戰敗。
郭浩親自督戰,戰事進行的很順利,十一月十五日,西路攻鄂州,擊敗南唐三千余人,東路軍圍攻常州,攻占利城寨。
建隆四年,正月初八。
各路全線出擊,黃州兵馬都監武寧謙等渡過長江,攻占樊山寨,今湖北鄂城西。
行營左廂戰棹都監田欽祚率軍破溧水,擊敗南唐軍萬余人,殺其都統李雄。
十七日,曹彬率大軍攻南唐都城江寧,南唐水陸軍十余萬人前依秦淮河、背靠江寧城列陣防守。
潘美為不失戰機,不待渡河船只齊備,即令步騎兵涉水進攻。
馬軍都指揮使李漢瓊亦率部渡過秦淮河,以大艦載蘆葦,對南唐水寨實施火攻,殲滅南唐軍數萬人,進逼江寧城下。
未幾,南唐軍再次反擊,企圖溯江而上奪取采石浮橋,又被潘美率軍擊破,神衛都軍頭鄭賓等被俘。
正月二十日,郭浩命京西轉運使李符益調運荊湖軍糧到江寧城下,補給宋軍。
五月,宋軍占領袁州、白鷺洲、江陰等州地,東路軍亦攻占常州,王明所部在武昌江州、擊敗南唐軍萬余人,奪取戰艦五百艘。
宋軍圍城數月,李煜知形勢危急,調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赟率湖口兵十萬赴援,朱令赟恐王明軍從背后切斷糧道,遲遲不敢東進。
戰爭的形式,明顯對南唐不利,六月初二,曹彬軍于江寧城下打敗南唐軍兩萬余人,繳獲戰艦數千艘。
八月,丁德裕在潤州擊敗南唐軍五千人,并于九月初九與吳越軍合勢攻占潤州城。
經李煜再三催促,朱令赟方于十月率兵十五萬,搭乘百米長的木筏和可容千人的大艦出湖口順流東進,欲沖斷采石浮橋。
時逢長江水淺,航道狹窄,大船不能并行,加上屯駐獨樹口的王明軍在江邊豎立船桅形木樁,致使朱軍不敢貿然輕進。
二十一日,朱令赟孤軍乘大艦行至皖口,遭宋行營都指揮使劉遇部阻截,遂用火油攻擊,仿佛老天都在眷顧宋軍適風轉向,火勢反燒,朱軍不戰自潰。
混戰中朱令赟被燒死,戰棹都虞侯王暉等被俘,數萬件兵器為宋軍繳獲。
到了這個時候,李煜終于意識到自己錯了,只可惜一切都晚了,后悔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