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殿試屬于淘汰性考試,淘汰的具體比例不固定,錄取率從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
這樣就會出現多次省試合格的考生,到殿試的時候總是被淘汰的情況。
但此后出現了一些殿試屢次落第的舉人憤而投奔與宋朝分庭抗禮的西夏的情況。
因此,北宋朝廷也認為殿試實行淘汰確實不好。
北宋嘉佑二年殿試,宋仁宗親自主持,宣布殿試不淘汰考生,凡是參加殿試者一律錄取。
這一年參加殿試的388名進士、388名諸科舉人全部被錄取。
從此,殿試不淘汰,只是根據考試成績給考生排名就成為定制。
不過,由于殿試的名次對考生將來入仕和升遷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考生們對殿試還是非常重視的。
歷史上的殿試如此,漏洞幾十年才得以修復,但郭浩從一開始就重視人才,其實會試通過的考生,就已經可以當官了。
只不過他們這些官,并不是在汴梁,而是下派到地方,分配到各種崗位,福利待遇郭浩給的不錯,但未來發展可就不一定了。
而那些留在汴梁的,將來有進入內閣或者六部的可能,這是一種金字塔結構,越上面的人越少,但越要有本事。
想到了卻少了什么,郭浩干脆下旨,宣布以后考試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對應的名稱分別是童生、生員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由各個行政區域分別舉行考試。
殿試結果填榜后,皇帝于大慶殿舉行傳臚大典,宣布殿試結果,進士分為三甲。
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傳臚大典后,新進士在大慶殿參加朝考,朝考試卷分為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
進士中一甲三人,殿試后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
郭浩這一套完全參考后世,但核心組成更為先進,有些官職的名稱并不重要,畢竟金字塔中那么多人,只要各司其職就可以了。
一天后,禮部重新放榜,這一次震驚了所有人,尤其是那些那方士子,原本他們以為朝廷在針對他們,其實并不是。
汴梁城南的官道上,幾個學子垂頭喪氣地走著,一邊走一邊唉聲嘆氣。
“哎,早知道這個結果,我又何必折騰一趟,朝廷讓我們來只是坐坐樣子,其實根本不想用我們。”
“誰說不是呢,二十三名進士都是北方人,這不是很明顯的么,早知道是這樣,我還不如去禮部衙門呢!”
就在這時,后面忽然傳來馬蹄聲,幾人聽到連忙讓路,結果馬竟然停下了,上面是一名禮部的官員。
“你們誰是張云!”
看到是禮部的官員,張云站了出來,行禮道“這位大人,在下張云。”
看到張云,那官員翻身下馬,拱手道“恭喜張進士,陛下看了試卷,重新排名,張進士二甲第十三名!”
“重新排名?”
“我中了?”
官員點點頭,笑道“不錯,陛下說了,這次考試你們準備的不充分,數術、格物沒答好,所以給你們個機會,重新排了名。
新的排名只看經策論,張進士可以和我回去,只要通過殿試,就可以到吏部報道。”
“殿試”
張云沒想到,老天爺真是會開玩笑,本以為沒有希望了,結果突然來了一個反轉。
“多謝陛下,學生必盡心竭力,為朝廷分憂!”
這樣的事,在汴梁內外發生了八次,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