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其父母死于火神淀之亂。
他也險而被殺,后來得人所救,不過也因此落下了病根,其堂叔遼穆宗繼位后,養于永興宮。
雖然穆宗時因其酗酒怠政,因其飲宴無度,日中而起,國中號為睡王,濫殺左右,為政殘苛而謀反不斷,然每起謀反皆為其所平。
隨著耶律賢逐漸長大,周圍聚集一批擁戴的文武大臣,暗中謀劃著奪回父位,只不過因其謀劃隱密,不為遼穆宗所察覺。
有一天,耶律賢與韓匡嗣議論當朝時事,耶律賢適出面制止,耶律賢省悟,從此不再言及時政。
應歷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入宮晉見遼穆宗。遼穆宗說“侄兒已經長大成人,可以將朝政交付給你了。”
二十二日,遼穆宗被侍從殺死,耶律賢率領飛龍使女里、侍中蕭思溫、南院樞密使高勛帶領騎兵千人飛奔趕往。
同月,在契丹和漢族大臣們的擁戴下,耶律賢即位,尊號天贊皇帝,改年號為保寧,是為遼景宗。
從此開始,遼朝帝位一直就在耶律倍一支中傳到了遼末,乃至于西遼,這對遼朝后來完成封建化,建立嫡長子繼承制有著直接的影響。
景宗即位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為后來遼圣宗時的全盛奠定了基礎。
首先對政敵采取寬容政策,以緩和統治上層的矛盾,如追尊耶律李胡為皇帝、不對政敵不肆殺戮等。
二是任用耶律屋質、耶律賢適、高勛、郭襲、耶律休哥、耶律沙等賢臣良將,與民休息,虛心納諫求治。
三清吏治、寬減刑法。復設登聞鼓院,令百姓有申冤之地,對百姓加以安撫。
因而內部政治穩定,農牧業興旺,對宋的戰爭略占上風,使遼朝重新走向強盛,景宗是遼朝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
此時耶律賢,剛剛討伐烏古回來,蕭干志得意滿,可耶律賢卻毫不在意,卻也在不經意間表現出雄心。
北宋開國后,郭浩致力南方,除在燕云問題上外,未與遼朝發生沖突,雙方大體和睦。
而烏古又作烏古里、于厥、于厥里、于骨里,有人認為“嫗厥律”為烏古之別譯。
來源于南北朝時的烏洛侯,唐時為室韋中的烏羅護部,唐末,室韋族解體,以部名獨立活動。
遼時,居地東接室韋部,西鄰敵烈、蒙古,南與契丹族地相鄰,大體上以海勒水,后世今海拉爾河為中心,包有額爾古納河及呼倫湖以東一帶地。
內有烏古部與三河烏古部之分,它與敵烈同為契丹北邊的大部族,以游牧、漁獵為生。
阿保機叔父述瀾為夷離堇時,已開始北征于厥,阿保機任撻馬狘沙里后,又對其進行征討。
后經過多次戰斗,它才被迫向契丹國稱臣納貢,然有遼一代,烏古部對遼時叛時服,因此烏古部節度使多以契丹人為之。
為了分而治之,阿保機從降服的烏古人中取六千戶置涅離部,亦稱烏古涅刺部。
遼神冊六年又從涅離部中撥出一部分別置圖魯部,皆為阿保機所統18部的成員,分屬西南路招討司和東北路統軍司。
遼圣宗中期后,烏古與敵烈常連兵抗遼,圣宗又以俘獲的烏古部人置斡突蠱烏古部,成為圣宗時的契丹三十四部之一,戍黑山北。
遼末生女真崛起,契丹貴族為了“一部或叛,鄰部討之,使同力相制”,將留居故地的烏古人與敵烈部東遷到烏納水,“以扼北邊之沖”。
遼亡,烏古人除有一部分參加耶律大石的西征外,余多歸服女真,金末元初,逐漸融合入女真、蒙古之內。
所以遼和烏古的關系,就像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一樣,始終沒有真正降服。
不同的是,中原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崛起的時候,而烏古則是始終被打壓,沒有真正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