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賢當了皇帝,大宋的大臣們并沒覺得有什么不對,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歷史。
可郭浩知道歷史又能如何,他現在也殺不死耶律賢,除非有狙擊槍或者定時炸彈,否則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不過這兩樣東西,格物院也有記錄,也在研究的項目中,其中狙擊槍需要的子彈,可不是普通的鉛彈,必須要真正的子彈。
而做怎么子彈,這個書本上真沒教過,子彈里的火藥不是一般的火藥,所以還要先研究火藥。
沒辦法殺耶律賢,郭浩也不打算讓他自由發展,歷史上遼國之所以崛起,是因為吸收了大量的漢文化。
耶律賢治理遼國的過程也是他學習漢族文化,總結漢族治國經驗兵運用于實際的過程。
原來遼太宗就很重視農業的發展,不但支持漢族人在漢族地區發展農業,在草原地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遼景宗也讓人開墾土地,發展生產。
為保護農業生產,防止沒有重農習慣的契丹族人有意無意的破壞,耶律賢下令禁止隨從們隨意踐踏莊稼,行軍時命令部隊繞開農田。
農業的發達對遼國多種經濟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也增強了遼的國力。
發展農業的同時,耶律賢也繼續阿保機的做法,盡量征召人才,尤其是漢族人。
得到十六州后,曾經選拔了一批漢族的知識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務,其中有不少能干的良才。
耶律賢又仿效漢族皇帝的做法,讓下屬舉薦有才德的人任官,后來又下詔書招聘賢才,如果考核時確實很突出的,就馬上可以擔任很高的職務。
對于漢族的一些禮儀他也盡量吸收,例如他廢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續的舊契丹民俗。
下令做漢官的契丹人隨漢族禮俗,可以和漢族人自由通婚,從而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進一步的融合,也從根本上密切了契丹與漢族的關系。
盡管如此,契丹人的習慣也不能從根本上得以改變,特別是遼軍在南下中原作戰的時候,由于遼朝軍隊沒有后勤供應,糧草要靠自己就地解決。
所以,遼兵到一個地方就必然要騷擾百姓,搶奪糧草,這使遼軍遭到漢族人的強烈反抗。
民心丟失了,遼在中原的統治也就很難再繼續下去,直到臨死,遼太宗才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
其實就算他早一點知道,并采取措施,也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改變長期的民族習慣。
契丹作為一個落后的游牧民族統治漢族地區,就必須漢化,遼景宗死前大概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已經沒有機會,把他總結的經驗教訓在實踐中貫徹實施了。
遼國的歷史如此,郭浩有大致了解,既然遼國必然漢化,那么他就幫一幫他們!
有人說郭浩如果這樣做,不是在資敵么,殊不知如果他不這樣做,就算打敗了契丹,百年之后還會回到原點。
游牧民族千百年來,之所以經常入侵中原,就是因為他們吃不飽飯,如果百姓能吃飽飯,那么就很少有叛亂。
除了溫飽問題,文化方面也很重要,中原百姓愛好和平,不愿意戰爭,可游牧民族不同,掠奪讓他們嘗到了甜頭,所以他們熱衷戰爭。
同樣隨著郭浩的觀察,他還發現了一點,那就是北方南侵一般都在秋季,因為這個時候水草豐美,膘肥馬壯,而且中原是秋收時節,去了就有收獲。
如果這個時候出兵,一般都打不過對方,歷史上這個現象很多,很多名將都會避開這個階段,選擇在冬天或者春天攻打。
這樣一來,郭浩想要同化他們的同時,必須還要具有強大的實力,能夠攔住他們的進攻,敢伸手就打你,打疼了打怕了,也就長記性了。
這是郭浩最終的戰略,也不知道他這輩子能否完成,可是一旦完成,就能消除華夏千百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