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府,宋軍大營。
郭浩帶著眾人商議對策,從遼軍的行動來看,他們是打算放棄沈州,然后由北向南逼走宋軍。
宋軍現在大軍駐扎在遼陽府,朝廷的一萬援軍已經到了,由王政忠帶領,而高麗的兵馬卻沒有來。
“高麗一直警惕契丹,在北面修了很多長城,大宋建國經常朝貢,按理說應該會派人來。”
趙匡胤有些不解,他覺得高麗作為附屬國,宗主國的旨意一定會聽的,否則就是不正常。
而郭浩卻是打聽到一些情況,對于高麗不來也有心里準備。
“王昭即位之初,禮待臣下,明于聽斷,恤貧弱,重儒雅,夙夜孜孜,庶幾治平。
然中歲以后,信讒好殺,酷信佛法,奢侈無節,此次朕的國書送到,想必他是在等,等宋遼兩國分出勝負,然后再選擇附屬。”
這里的王昭,字日華,高麗王朝第四任君主,他是高麗太祖王建第四子、高麗惠宗王武、高麗定宗王堯之弟。
“豈有此理,高麗此舉分明是要隔岸觀火,然后落井下石,如果我軍如果退敗,那高麗豈不是要歸順契丹?”
“有這個可能,不過高麗與契丹素來有摩擦,而我們大宋卻是態度友好,如果高麗這次敢背叛……”
說到這里,郭浩忽然停下了,對于高麗的問題,其實郭浩還在猶豫。
歷史上高麗地區并沒有被華夏統治過,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皆以失敗告終。
所以郭浩只是想讓高麗聽話,并沒有想覆滅他,如果實在不聽話,那也別落井下石,否則郭浩絕不會置之不理。
經過一番商議,郭浩決定揮師北上,迎接遼軍的進攻,三萬宋軍加上兩萬女真騎兵,他現在也有五萬兵馬。
而迎戰的原因也很簡單,通州是回跋部落的腹地,女真如果要站住腳,就必須趕走遼軍。
光憑回跋部落戰爭的力量,不是遼軍的對手,所以郭浩決定幫女真一起,鞏固女真領地。
大軍開拔,此時已經是十一月,郭浩這時候與遼軍開戰,對宋軍還是有利的。
只是東北的天氣確實很冷,忽然又開始下雪,宋軍提示做好了御寒的準備,可還是不太夠。
看著雪下個不停,郭浩下令暫停行軍,大軍停留在沈州南部,沈州城就在前面。
“來人吶,安營扎寨,埋鍋造飯,多煮些熱湯,注意防寒保暖。
同時派一些人去砍伐樹木,讓軍中工匠按照朕這個圖紙制作,只要有了這個東西,雪地里行軍也很方便!”
郭浩遞給趙匡胤一張圖紙,趙匡胤接過來一看,是一個形似爬犁的東西。
郭浩畫的正是雪橇,這東西現在還沒有出現,但是隨著雪越下越大,將士們行軍困難,郭浩不由得開始琢磨。
郭浩這邊行軍不便,遼軍那邊勉強趕到通州,也不方便繼續南下,他們的御寒措施還不如宋軍,所以都躲在營帳里不敢出門。
“這種天氣,宋軍一定很不適應,如果我們這時進攻,宋軍一定毫無防備!”
韓德讓對耶律斜珍說道,耶律斜珍也很認同,只不過他們想的挺好,實現起來卻有困難。
大雪阻隔了一切,這年頭交通不發達,極端天氣很難出行。
遼軍大營一片寂靜,可宋軍大營卻是熱火朝天,郭浩動員全軍制作雪橇,然后又找來附近牲畜、馬匹。
很快兩萬架簡易雪橇制作完成,郭浩又下令每個人都帶上面紗,防止雪盲癥的出現。
一切準備就緒,大雪也停了,宋軍沒有管沈州,直接繞道前往通州,他和韓德讓有一樣的想法。
有了雪橇,宋軍的行動速度快了很多,最起碼將士們能夠保存體力,迎接接下來的戰斗。
路上走了兩天,半路上又開始下雪,終于來到了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