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為什么滅高句麗,原因有很多,原因還要從隋朝開始。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篡周建隋,不久,又北破突厥,南平陳國,從而結束了中原持續幾百年的戰亂與分裂局面。
隋朝的統一,使得乘中原內亂吞并遼東、割據一方的高麗惶惶不可終日。
當得知隋平陳的消息后,高麗王即“大懼,治兵積谷,為拒守之策”,但此時的隋文帝并無東征之意。
不料高麗國王高元竟率兵萬人寇掠遼西,被營州總管韋沖擊敗,文帝聞訊大怒,這才開啟了三征高麗。
到了唐朝,在與大唐開戰之前的高句麗,經過隋朝征伐后的穩定發展已越發強大。
雖然國力與大唐無法相提并論,但高句麗的人口數,和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都遠遠超過后來東北地區的政權。
它把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整合在了一起,又擁有一支強大而英勇善戰的軍隊,兵種齊全,裝備精良,軍事理論及戰術思想先進,防御手段完備。
如果放任高句麗繼續發展,只要它一統朝鮮三國,立足東北,一旦中原陷入動亂,高句麗就可趁機南侵,后果不堪設想。
而且唐朝時期,四夷威服,周圍友鄰都為唐朝馬首是瞻,幾乎都是年年來供、歲歲來朝。
其中新羅就是唐朝的小弟,高句麗在淵蓋蘇文帶領下對外擴張欲望異常膨脹,支持了百濟,公然攻打新羅,也就意味著跟大唐作對。
關注vx 公眾號 看熱門神作 抽888現金紅包!
貞觀十七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取新羅40余座城,并且與高句麗聯合,圖謀斷絕新羅入朝之路,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羅。
唐太宗隨即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帶詔書給高句麗,命令高句麗與百濟停止軍事行動,否則唐朝將要攻打他們。
高句麗不從,不但與百濟聯兵,進攻新羅,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系,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勢!
唐朝不能容忍這種挑戰權威的行為,隨后,唐太宗決定對高句麗用兵,這其實是唐朝滅高句麗最直接的原因。
再有就是,隋朝時期,曾經四次大舉出征高句麗,隋文帝一次,隋場帝三次,都以失敗告終。
這幾次戰爭中,除許多隋軍將士戰死疆場外,還有許多士兵被俘或散居高麗。
唐高祖武德初年,就曾與高句麗交換戰俘,獲得漢人萬余人,可見隋末滯留高麗漢人之多。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唐太宗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麗,途中遇到大量漢人,被夾道圍觀。
漢人的處境非常不樂觀,沒有固定的居所,還要受到高句麗官民的欺壓和迫害。
陳大德回唐后,將所見情況報告了唐太宗,太宗大為震怒,道“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卒數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取之不難。”
從話語間可以看出,為拯救滯留高麗的漢人,太宗已有了征伐高麗之意。
最后,高句麗修筑長城,與突厥聯盟。
隋朝時期,經過“四次隋高大戰”隋軍大敗撤退之后,高句麗人把隋軍陣亡將士的尸骸堆積起來,構成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觀”,供其國人觀賞,也有羞辱和挑釁大唐之意。
唐太宗繼位不久便從使臣口中得知此事,義憤填膺,于貞觀五年派人送去“隋高大戰”中高句麗陣亡將士骸骨,同時尋回隋朝陣亡將士的骸骨,以回唐祭奠。
不料尋回隋朝將士遺骸一事卻引起了高句麗人的萬分恐懼,高句麗隨后只讓唐使接回少數遺骸。
又花費了巨大人工物力,開始在沿唐邊境修筑了高麗長城,并與突厥建立了聯盟,其霸占遼東和反唐之心昭然若揭。
當時唐太宗雖然想立刻發兵攻打高句麗,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