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五年十月,吐谷渾向遼朝貢。
回鶻、吐谷渾都朝貢于遼,很明顯是忘了誰是他們的主子,一旦大宋對遼開戰,難保他們不來搗亂。
尤其是吐谷渾,亦稱吐渾,慕容氏,西北游牧民族慕容吐谷渾所建國名。
本為內蒙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本發源于內蒙的西拉木倫河。
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于祁連山脈和青海的黃河上游谷地以及涼州的一個獨立國家。
西晉末期,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隴上河西,建立國家,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
南朝稱之為河南國,西北各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
東晉十六國時期控制了青海、甘肅等地,與南北朝各國都有友好關系。
隋朝與之聯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慕容諾曷缽為最后一位國君。
唐朝后期,吐谷渾逃至河東,唐稱之為退渾、吐渾,武周時期,吐谷渾一千四百帳均歸屬武周。
五代時河東地區的吐谷渾人是沙陀族逐鹿中原的重要力量,在后唐、后晉和后漢政權都有一些出身吐谷渾的將領,李金全、李嗣恩、慕容彥超即是他們的代表。
由于與漢族、契丹、沙陀等族人民雜居生活,吐谷渾移民逐漸與各族人民相融合,因而十一世紀以后的文獻中已不再有吐谷渾部落活動的記載。
而現在的吐蕃之南,還有一個區域北吐谷渾割據,是吐蕃諸部之一。
吐谷渾不好好的過日子,偏偏要給遼國朝貢,而此時吐蕃諸部也沒有統一,還是一盤散沙,郭浩真的不想失去這么好的機會!
“新疆、西藏、云南,都是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郭浩這輩子一定要全部收復!”
由于郭浩的羈縻手段,歷史上的朔方、黨項、定難如今都被大宋控制,逐漸發展為正常的州郡。
可是臨近三地的嗢末、六谷蕃就不一樣了,兩地相互影響,漸漸有融合的趨勢。
嗢末,唐代由吐蕃隨軍奴隸演變成的人們共同體,亦稱渾末、嗢末。
吐蕃出兵打仗時,富家豪族都帶有隨軍奴隸,這些奴隸平時散處耕牧,戰時隨主征戰,在長期的戰爭生涯中,由于多種原因造成主仆相失。
這些奴隸擺脫主人后,自相嘯聚,形成新的部落群體,號為嗢末,散處在甘、肅、涼、瓜、沙、廓、河、渭、岷、疊等州。
至唐宣宗大中十一年時,有的嗢末部已具有萬帳之眾,勢力強大,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藏化了的漢人子孫,懿宗咸通三年嗢末人首次向唐人貢。
十年,吐蕃全境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平民奴隸大暴動,甘青地區的嗢末人的控制之下,五代時,河西有的嗢末部仍有一定勢力。
六谷蕃,又稱六谷吐蕃,定都涼州,歷150年,是唐朝滅亡到西夏時期獨立的政權,主要由吐蕃和涼州人組成的部落群,又稱“六谷蕃眾”或“六谷蕃部”。
公元842年吐蕃瓦解后在涼州逐漸形成的吐蕃政權,是五代十國和宋朝初年定都涼州的半獨立政權。
六谷蕃向中原王朝朝貢,宋曾派殿直丁惟清赴涼州買馬并領州事,一直到被西夏攻陷涼州。
六谷部是涼州附近以陽妃谷為主的六個山谷聚落,因此而得名。
五代時期,涼州地區主要由張議潮收復河西后,朝廷所派駐的2500軍隊的后裔控制者,當時自稱涼州留后,五代之際向朝廷請奏不斷,朝廷則授予河西節度使的稱號。
終五代之際,涼州城以及城外若干里均是漢人軍戶屯墾區,之外則是各異族雜居。
當地軍戶留后上奏時自述僅有漢人數百戶,漢人少而異族多,控制權慢慢轉移到當地部落豪族手里。
后漢隱帝時,首次由土豪折逋嘉施擔任節度使,折捕嘉施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