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時,遠處走過來一個人,李輝睜開眼睛,兩個年輕人齊刷刷看過去,眼神十分犀利。
看到來人身穿官袍,是翰林院的人,李輝沖紫云微微頷首,紫云輕聲道“陛下,翰林院的王大人來了。”
紫云說完,郭浩已經知道來人是誰,王祐,字景叔,大名府莘縣人,宰相王旦之父,三槐王氏始祖。
郭浩睜開眼睛,擺了擺手,遠處的王祐走了過來,手里拿著一摞書,拱手施禮。
“陛下,《神農本草》二十卷,重定完畢,請陛下檢閱。”
“知道了。”
郭浩示意王祐放在一旁,王祐恭敬的把書交給三德子,轉身正要告退,卻被郭浩忽然叫住。
“王愛卿,你在翰林院有些年頭了吧。”
“回陛下,臣自入士以來,擔任過御史、知制誥,后來入了翰林院,如今已有八年。”
“八年……”
郭浩嘀咕了一句,王祐站在一旁,心里十分忐忑,不知道郭浩忽然問這個是什么意思。
“現在吏部缺人,孔愛卿一個人也忙不過來,你的學識也是不凡,就去吏部當個侍郎吧!”
郭浩說完,王祐短暫的錯愕后,隨即大喜,立刻跪下謝恩“多謝陛下!”
郭浩擺了擺手,沒有多說什么,趙匡胤作為內閣首輔,本來就挺忙,之前沒有合適的人選,這才讓他辛苦一下。
可吏部畢竟重要,掌管三品以下官員任免,大宋大小官員數萬,這個權利不能都給他。
所以郭浩索性把原來的侍郎孔繼森提拔為尚書,同時還要選一個侍郎,作為他的副手。
如今地方官員雖然是改了,可是中央還沒有改,主要是郭浩不想劃分那么多部門,主要是部門多了官員就會增多,官員多了自然就不好管理。
王祐今年五十歲了,一直在翰林院,輔佐內閣的工作,本以為這輩子仕途也就到這了,沒想到還能再進一步。
王祐得到郭浩提拔,這讓翰林院里的其他官員的心思又活躍起來,畢竟內閣的官員年齡都不小了,六部的尚書也都到了致士的年齡。
郭浩創建內閣之初,之所以保留翰林院,就是為朝廷一些預備人選,可以說能進入翰林院的官員,將來有很大可能進入六部或者內閣。
就算不進入這兩個地方,他們的身份也不弱于一些地方的官吏,因為朝廷很多政令他們都是參與了的。
如果說現在的大宋是一座金字塔,郭浩無疑是塔尖上的存在,在他之下就是內閣,內閣之下就是六部。
而內閣和六部之間,翰林院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人數眾多,負責的事務龐雜,既輔佐內閣,又服務六部。
這些年朝廷開科取士也增加了不少人才,但大多數都安排到了地方任職,一些年輕的成為鄉長縣長,年齡大的,表現還不錯的,自然水漲船高。
……
兩國義和,戰爭停止,有些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比如說修史書。
郭浩曾經看過五代的史書,包括宋史在內,其實記錄的并不是很詳細,誰讓史書都是后人寫的呢。
所以到了郭浩這里,要求史官必須如實記錄,而且越詳細越好,涉及的方面很多,對百姓生活記錄的也很詳細。
太平六年,五月。
交州刺使丁璉遣使入貢,郭浩詔以丁璉為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交趾郡王。
對于西南地區,郭浩始終表現的很友善,雖然他心里想要西南的地盤,但他并沒有表現出來。
既然決定等了,那就不差這一時,反正西南地區遲早是華夏的,郭浩正好可以施展一些其他手段。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就到了太平九年。
三年過去了,宋遼兩國一直和平相處,吐蕃、回鶻也比較安分,占城、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