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喜,郭浩不知道,他也在賭,就看這家伙有沒有魄力了。
此時是北方最冷的時候,熬過去就是春天,只等天氣變暖,郭浩就會揮師西進,到時候管他是潘羅支還是赤德,通通干掉!
轉眼一個月過去,太平十年,正月。
京城傳來消息,趙匡胤的病好了,但身體還是有些虛弱,正在家休養。
郭浩不在京的期間,高麗國王也去世了,他兒子繼任王位,請求大宋的冊封。
自從大宋收復遼東,高麗國的態度就很明顯,有大宋攔在中間,他們就不用擔心契丹入侵。
為了顯示謙虛的態度,高麗人金行成始入學于國子監,為了學習漢人的文化,郭浩欣然同意,卻明確指出。
“高麗人學習文化可以,但必須銘記出處,如果回去后敢招搖撞騙,他絕不允許!”
后世發生的事情,郭浩記得很清楚,有些人就是臉皮厚,明明是學習別人的,偏偏說是自己的。
對于這些小事,郭浩沒怎么上心,春節過后天氣開始變暖,宋遼兩國又重新活躍起來。
而潘羅支回到吐蕃,一直沒有什么消息傳來,看樣子這家伙到底還是躲起來了,他這么做確實是個聰明的選擇。
西北之戰,宋廷出動二十萬大軍,之前的大戰損失了兩萬多人,郭浩下令把缺失的兵力補充。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兵力對郭浩來說就是一個數字,雖然死傷很大,但戰爭就是這樣。
經過一番探查,吐蕃內部除了赤德外,確實沒出現其他勢力,郭浩也就不再猶豫,發出檄文要征討吐蕃!
檄文一出,天下借驚。
遼國得知后,蕭綽也不再猶豫,調動兵馬要馳援吐蕃,畢竟吐蕃是遼國的附屬國。
然而遼國雖想支援,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吐蕃北部與遼國接壤,可南部卻是無法抵達。
赤德剛剛整合吐蕃諸部,就接到這個消息,宋軍五萬大軍進攻吐谷渾,吐谷渾不敵求援。
赤德很想派兵支援,可是宋軍三路兵馬一同進攻,讓他也是有心無力,除非他讓遼軍進入吐蕃境內。
可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一旦遼軍進入吐蕃腹地,難保遼國不會做宋國同樣的事。
事到如今赤德也明白了,這分明是遼國和宋國兩個大國之間的斗爭,吐蕃被夾在中間,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此時赤德必須做出決定,如果不讓遼國出手,就要承擔拒絕遼國的后果,遼國很可能會放棄吐蕃,甚至同宋國一起爭奪吐蕃地盤。
如果讓遼國出手,那么吐蕃就會徹底被遼國控制,如果遼國只是打退宋軍,那么宋軍難免會卷土重來。
吐蕃的結局已經注定,現在就看赤德的選擇,宋軍已經開始進攻,北面的遼軍也與宋軍開始交手。
關系到種族延續,赤德也難以抉擇,于是赤德打算把各位統領都叫來,商量一下投靠哪方。
太平十年,二月二十。
赤德召集吐蕃諸部的統領,商議吐蕃的存亡問題,面對宋遼兩國的強壓,吐蕃根本沒得選擇。
就算他們不想投降,那他們只能逃跑,有人建議向南跑,去投靠多彌部落,那是吐蕃最大的部落。
由于多彌地處青藏高原,所以生活環境遠不如吐谷渾、六谷藩、嗢末等地。
用后世的省市講,多彌是西藏,吐谷渾和六谷藩是青海,嗢末則是甘肅,環境相差很大。
唐朝的時候,吐蕃也曾統一過,占據了整個青藏高原,后來奴隸平民起義推翻了政權,吐蕃就沒能再次統一。
赤德這次出面,本想重新建立統一政權,可是宋軍兩國不給他們機會,吐蕃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諸位,宋軍勢大,咄咄逼人,若是僅有宋國一方,我們不是沒有機會。
可現在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