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能讓老夫高興,這些糕點就送你們了。”
郭浩看到學子,心里生出考校之心,兩個孩子走進涼亭,盯著糕點直咽口水。
看到這一幕,孫何也知道郭浩是在考校他,于是起身看了看四周的山林。
“黃帝升天去不還,空留片石在人間。千尋杳杳撐紅日,倚云喬木羽林閒。時人不信飛升路,轍跡龍髯竟可攀。”
孫何緩緩道來,郭浩閉眼捋著胡子,點了點頭。
韓玉聽到這首詩,目光陡然看向孫何,因為詩里出現了“黃帝”和“龍髯”,所以他以為孫何認出了郭浩。
遠處的陳玄和趙普,此時正坐在草地上,聽到這首詩后,都忍不住叫了一聲好。
郭浩睜開眼睛,把盤子推了推道“好詩,這些糕點是你們的了。”
“多謝先生。”
孫何施了一禮,隨即對兩個孩子點點頭,兩個孩子大喜,拿起糕點就吃了起來。
這時郭浩注意到那本書,竟然是《禮記》,這學子只不過十六七歲,竟然開始讀《禮記》了。
想到這里,郭浩開口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禮記中的大學,小兄弟可曾讀過?”
孫何聞言身子一震,開口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孫何對文章確實很熟悉,很熟練的背誦起來,郭浩聽了一會兒,打斷了他。
“看來你文章已經很熟了,只不過你書背的好,又是否懂得文章的含義呢?”
孫何聽了略一沉吟,拱手道“學生不知,還請先生賜教。”
這個孫何倒也直白,竟然直接向郭浩請教,郭浩有些哭笑不得,他哪有時間教他文章。
可是人家已經虛心請教了,郭浩不說也不好,郭浩要不是沒有時間,還真想教教他。
“嗯,你讓老夫教你,老夫還真不知道怎么教你了,有道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不能解釋文章的含義,卻可以和你說說怎么讀書。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郭浩說完,孫何起身深施一禮,他知道今天自己遇到高人了,這一段話可謂是至理名言。
“多謝先生教導。”
郭浩擺了擺手,臉上露出淡淡的笑容,其實這段話不是他說的,而是大儒朱熹說的。
遠處的三人聽到郭浩所說,心中也是驚駭,沒想到郭浩今天興致這么好,竟然肯指點一個萍水相逢的學子。
孫何反復品味郭浩這番話,可郭浩只說了一遍,他怕記不住,就要找紙筆記下來。
可是他今天是帶著弟妹出來玩的,并沒有帶紙筆,看了看外面的馬車,孫何正要開口。
“兄長不必借紙筆了,我都記住了!”
說話的是那個小男孩,所有人都是一愣,隨即他就復述了一遍,竟然一字不差。
郭浩見狀也有些詫異,這小孩不過七八歲的樣子,竟然能過耳不忘,這兄弟倆都是人才啊!
看到這里,郭浩暗暗記住了孫何這個名字,孫何看弟弟妹妹吃飽了,再次行禮道謝。
郭浩沒有再說什么,起身帶人離開了涼亭,走到陳玄他們近前,趙普開口道。
“陛下,這兩個學子都是難得的人才,將來前途不可限量啊,能得到陛下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