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一行人,在汝州遇到了一個學子,給幾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也給郭浩提了個醒。
來到汝州城,第二天早上,郭浩喬裝打扮,打算看看縣學情況,從古至今教育都是大事,值得郭浩親自看一看。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三字經和百家姓還沒有出現,所以蒙學用的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
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而且漢字沒有重復,很適合用來識字。
郭浩站在縣學外面,看著里面的學子,有男有女,都搖頭晃腦地讀書,和后世的學校還是有差別的。
郭浩對此并不奇怪,畢竟千百年養成的習慣,不是幾十年就能改變的。
對于小學的啟蒙,只需要學文字和算數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知識,都是到大學才能學到的。
郭浩來的比較早,此時是晨讀時間,陸續還有學子到來,這時一個小家伙走到窗戶下,偷偷摸摸地向里面看。
郭浩此時站在窗外的竹林前,小家伙沒有發現他,郭浩看那個小家伙有些眼熟,仔細一看認了出來,這不是昨天郊外的那個男孩么。
這個小男孩今年只有五六歲,還沒有到入學的年齡,不過從他昨天的表現看,這個小孩很有天賦。
“同學們,把書打開第十二頁,今天我們繼續學千字文。”
課堂上先生已經開始講課,小家伙站在窗戶下面,聚精會神地聆聽,郭浩不由得笑了笑,可眼里卻閃過一絲無奈。
此時的縣學,和傳統意義上的縣學不同,傳統的縣學,是童試錄取后準入縣學讀書。
以備參加高一級之考試,謂之“進學”、“入學”或“入泮”,士子稱“庠生”、“生員”,俗稱“秀才”。
而現在的縣學,就是公辦小學,只要是適齡兒童都可以來讀書,按理說這是一件好事。
只不過縣學需要官府扶持,學生的學費頂多后先生的工資,前期投入都需要縣里出,所以很多地方都只是做做樣子。
就像眼前這座縣學,和普通的私塾沒什么區別,一共才二三十個學生,不同年齡的都有。
陳玄和趙普跟在郭浩身邊,郭浩輕聲道“堂堂縣學,只有這么點學生,這要是傳出去,老百姓不得笑話死朝廷。”
郭浩的聲音雖輕,可二人還是聽出了郭浩的不滿,陳玄看了趙普一眼,拱手解釋道。
“官家,其實縣學的情況并不稀奇,各省的情況都差不多,朝廷雖然開展縣學,可是效果并不好。
縣學的學費雖然不貴,可畢竟是一份開銷,8歲的孩子已經可以為家里做事,很多家庭都舍不得讓孩子上學。
至于那些條件好的,又看不上縣學的條件,里面的孩子大多又是普通人家,就不愿意與之為伍。
如此一來,他們大多數會去私塾,甚至很多人會單獨請先生,而不會選擇縣學。”
陳玄說完,郭浩點了點頭,這種情況不但現在有,就算放在后世也不新鮮,那些私立學校就是例子。
只是郭浩辦縣學的目的是培養人才,老百姓的觀念不改變,讓他們主動重視很難。
現在普及義務教育不現實,朝廷還沒有那個實力,很多地區百姓能吃飽就不錯了,家里哪有閑錢供孩子讀書。
可是郭浩還是不甘心,覺得必須要做點什么,于是對陳玄道“教育乃立國之本,就算老百姓不重視,我們也要重視。
縣學不成功,也與朝廷的政策有關,至于那些私塾,也沒有必要取締。
不過凡事都要有個規矩,不能什么人都能當先生,朕要對那些先生進行考核,授予資質,合格后方可教書。
而且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