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遷都幽州,等同于跑到了遼國眼皮底下。
當初耶律德光率軍南下,攻占汴梁,于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大遼”,改年號為“大同”。
當時很多人就覺得,汴京也不太安全,就建議朝廷南遷,畢竟這件事一直是遼國的驕傲。
要不是后來郭浩收復了燕云十六州,大宋不可能如此太平,弄不好他也要和歷史上的北宋一樣,簽訂一份“澶淵之盟”。
北方的穩定,是大宋發展的基礎,有燕云十六州在,大宋就等于立于不敗之地。
面對大宋的火器,契丹人現在也有了心理陰影,和之前的宋人一樣,只要對方不招惹自己,也就懶得再去挑釁。
但郭浩豈是“省油的燈”?
他提出“天子守國門”的概念,是增加皇家的危機感,從而改變大臣和百姓的畏戰情緒。
如今北京距離上京不到一千里,一匹快馬兩天就能到達,也就是說,雙方的騎兵兩天就可以趕到對方的都城。
郭浩拋下這么大一個誘餌,就看你耶律賢上不上當了。
幽州城內,此時十分熱鬧,作為大宋的新都,很多郭浩的新都都搬到這里,其中就有兩位皇商。
陳林和施亦然坐在一個涼棚下喝茶,別看他們無官無職,可沒有人敢惹他倆。
誰不知道,這二人是大宋的錢袋子,要是沒有他們一直賺錢,大宋那點賦稅根本不夠開支。
如今的大宋,國庫里其實有些空虛,畢竟同時修建三座城市,有開發了吐蕃、西域地區,投入的錢糧無數。
陳林在戶部任職過,和戶部的人關系也不錯,戶部尚書石熙載,不止一次抱怨過,他們好不容易攢下點錢,如今又掛掉了大半。
但是抱怨歸抱怨,有些事情該做還得做。
“陳兄,你說陛下為什么選幽州作為國都。”
施亦然這個問題,還真把陳林給難住了,因為原因郭浩已經告訴大家了,他遷都幽州,就是為了震懾遼國。
“這,陛下有言,要守住國門,防止契丹侵犯,禁軍有了用武之地,朝廷也可以放心……”
陳林所說,基本上很多人都知道,施亦然微微點頭。
“陳兄所說,的確是其中緣由,不過,不知陳兄有沒有發現,陛下選擇的南北二京,都距離大海比較近!”
“嗯?”
陳林有些明白施亦然的意思了,長安、洛陽、汴京三個古都,都在一條線上。
在三都的影響下,周邊的經濟發都遠展高于其他州郡,無論是人口還是土地,都要比其他州郡多。
而金陵是南唐的都城,江南地區地理位置優越,可以大力發展農業,一年兩熟的稻谷,可以為大宋大量的糧食。
隨著航海活動的頻繁展開,也帶動了沿海經濟帶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講,商人的膽量不亞于軍人。
就拿現在的大宋來說,陳林和施亦然其實是跨國貿易的下游,而上游則是那些商隊,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李慶男。
二人這邊剛提到李慶男,李慶男就走了過來。
“二位好興致啊,坐在這里喝茶,整條街都一目了然。”
陳林和李慶男關系不一般,看到李慶男趕緊招呼他來坐。
“這不是組織商人落戶么,我們倆作為商會的會長,自然要盯著點。
對了慶男,我聽說陛下下令,禁止西南諸國和大理往來,那他們應該有很多貨物,要賣給我們大宋吧。”
李慶男也不客氣,坐下自己倒了一杯茶,喝了一口道“是啊,確實有很多商人找到我,要把貨物賣給大宋。
我這次來京城,就是想問問陛下,能不能借我幾艘船,我好去運貨物!”
“哈哈哈……”
在商言商,哪怕是分析為什么遷都幽州,他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