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五百三十萬字,包括被屏蔽的十章,上架之后兩年零一個月,是我寫的最長的一部小說,其實完全拖延一下進度在墨跡個一年半載,我追訂不低,完全可以這么干,但還是放棄了恰爛錢的想法,不是我本人多高尚,而是真的累屁了。
我對近現代還是稍微熟悉一點,不過這本書還是遇到了不少麻煩,麻煩的地方在于英國本身的勢力過于分散,導致戰后各條戰線全線告急,英國本身體量還不大,幾乎亂糟糟的一團,所以弄的很頭大。
平心而論,英國本土英倫三島的條件,在島國當中算是天賦異稟,歐洲四大煤礦、四大鐵礦之一英國都有,哪像是法國和德國為了洛林和阿爾薩斯打生打死?
英國本身的條件比同為島國的日本強很多,在歐洲大陸的國家當中也不差,歐洲本身除了俄羅斯之外也沒有大國,早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經被美國定義為中等強國范疇了。
在十九世紀末,美國就已經把英法這對響當當的殖民帝國定義成中等強國了,至于龐大的殖民地只算是輔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加拿大就已經告知過倫敦,如果英美爆發戰爭,加拿大是無法加入英國一方的。
所以明明加拿大傳統上更加親英,主角還是把加拿大當成空氣,選擇更遠的澳大利亞來作為助力,加拿大距離美國太近,英國已經擺弄不了了。雖然澳大利亞更遠,但距離美國也更遠。
定下來了主要經營澳大利亞,馬來亞這個地方英國就絕對不能放棄了,在地理位置上馬來亞確實是好,可以說距離兩個人口大國更近,還能夠幫助澳大利亞牽制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國家印尼,本身還控制了馬六甲海峽。
剛開書就有讀者建議,反正是小說,就把英屬印度保存下來又能怎么樣?
可在戰后那個環境,英國是做不到的,只能說我想象力還不行,設計不出來怎么讓英國合理的和美蘇平起平坐,讓這個建議失望了。
馬來亞的戰略,也就是用外來民族代替馬來人成為主要人口,是實行過的,馬哈蒂爾接受采訪的時候就說過,英國曾經想要加強華人的力量,讓其起到印度和平教徒的作用,一起壓制馬來人的獨立企圖,只不過沒有成功。
主角只不過是把這個沒有成功的戰略給辦成了,借著內戰人口逃亡開啟移民造成了既成事實。
但一個馬來亞還是不夠,所以只能從版本更新頻率最低的非洲大區,看看有沒有人口稀少的殖民地,最終就選擇了贊比亞。
其實選博茨瓦納也可以,不過這個國家和南非太近,容易被后來的蘇聯的非洲戰略波及到。
其實戰后的英國處境,就和寫距離現代這么近的歷史一樣,就是在走鋼絲,幸虧在走鋼絲上我還有些經驗,特別能對二戰之后的英國,一不留神就受夾板氣的處境感同身受。
提及英國,出現在中國歷史上那就要提一八四零年,對于近代史,其實我還可以,作為時間不短的鍵道中人撕逼經驗,我知道那是沒辦法的事情。
碰上了衰落周期,還想誰都不來占便宜,這在十九世紀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根本不現實。
奧斯曼帝國都土崩瓦解、印度都變成英屬印度,更別提一般國家,就拿很多人印象中躲過殖民時代的泰國來說,泰國人真的躲過去了么?
拉瑪五世繼位的時候,泰國是包括老撾柬埔寨、以及緬甸和馬來亞的一部分,割讓給英屬緬甸的,現在叫撣邦,而等到拉瑪五世一九一零年死的時候,泰國版圖已經縮小了百分之六十,我愿稱之為拉瑪五世為泰國版低配慈禧。
按照這個比例,清朝到末年邊界得到了長城才行,也不是沒有國家在殖民時代領土上就一定會吃虧。事實上非洲一部分國家,根本就沒有什么國家概念,自然也談不上吃虧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