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魯胖子介紹,這方玉璽是從一個蒙古帝王的陵墓中得到的。
對于這方玉璽,大家都展現(xiàn)了十分濃厚的興趣。
哪個男人沒有一個帝王夢?
對于傳國玉璽,在座的大佬們,一個個眼睛都亮了。
韓博超等了很久,才能上手,玉璽入手極沉,壓手感很重。
玉璽通體雪白,沒有任何沁色,完全不像從土里搞出來的,其玉質(zhì)是和田玉!
不論這玉璽是不是真的古董,就沖這高品質(zhì)的和田玉,這方玉璽的價格就不低。
對于玉璽,過去的帝王之所以那么重視,是因為傳國玉璽往往代表了一國之氣運。
印璽鈕上是條螭龍,雕刻很逼真,但線條有些粗糙,跟名家手法還有一定距離。
螭是龍的一種形態(tài),多用于印鈕之上。
印鈕上的螭龍,龍首微昂,龍目怒目仰視,頗有一股俾睨天下的霸氣和一份舍我其誰的雄闊。
倒是有幾分草原霸主的感覺!
韓博超的古玩知識淵博,看完玉璽之后,便知道這傳國玉璽是仿的,并非真正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后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是用歷史典故中“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所雕琢出來的。
作為“皇權(quán)神授、正統(tǒng)合法”,的最重要信物,在秦之后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yīng),并奉之為國之重器。
得到傳國玉璽的皇帝們則象征其“受命于天”。
失之則表現(xiàn)其,“氣數(shù)已盡”天下共可伐之。
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公元前2o7年的時候,沛公劉邦行軍灞上,秦王子嬰跪捧玉璽獻于咸陽道左,秦亡,傳國璽得歸劉漢。
到了西漢末年的時候,外戚王莽篡權(quán),時孺漢帝年幼,傳國玉璽被藏于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太后不從,一怒之下取出玉、集摔在地上,將之摔掉一角。
王莽見玉璽受損,連聲嘆息,忙招來能工巧匠修補,那匠人倒也聰明,想出用黃金鑲上缺角的奇拖,修補后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鑲玉璽”這便是“金鑲玉”的由來。
后來王莽兵敗被殺,禁衛(wèi)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獻于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劉玄三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后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于漢光武帝劉秀。
至集漢末年,臣官專權(quán)。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帝出逃,傳國玉璽第一次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nèi)所藏正是傳國玉璽。
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于妻吳氏處,后袁術(shù)拘吳氏,奪璽,袁術(shù)死,荊州刺史徐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曹丕使人于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
不過魏朝并沒有流傳多久,到了魏元帝曹奐咸熙二年的時候,大臣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此后的時間里,傳國玉璽可謂是命運波折,晉永嘉五年,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后,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于右側(cè)加刻“天命石氏”。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jīng)宋、齊、粱、陳四代更迭,隋一統(tǒng)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不過在隋煬帝楊廣被殺于江都(今揚州)后,蕭后帶著太子元德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