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七八米寬。聯軍軍士大部分不識水性。攻城步軍不可能涉水而過,以前用來輔在壕溝上的長木板最長不超過五米。根本無法放到護城河對岸去,騎軍雖然可以借助馬力過河,但讓騎軍去對付同心城高大的城墻,則是得不償失、事倍功半之事,想想都讓人害怕。
眾將有的提議把護城河引開,有的提議做木排渡河,這兩個建議都是可行之道,第一個建議必須要征調相當數量的老百姓才能完成,老百姓到了同心城外,就需要增加糧食,本來就有些力不從心的運輸線將不堪重負;
第二個建議同樣面臨著要用大量老百姓來運輸木料等系列問題。最后,李寧和張城建議做浮橋渡河,他們做浮橋的方法講出來后,眾將皆服。
李寧和張城來歷實在蹊蹺,錢向南作為軍情營主管,很難不去想兩人的來歷。
錢向南有意無意地去收集了侯云策的一些資料。侯云策雖然是侯之恩的族人,可是到滄州以前的經歷就如一片白紙,回到滄州不久卻組建了黑雕軍。侯云策如此厲害,他實在想不通以前為什么名聲不顯。
趙普接到調動命令后,同樣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聯軍的傳令兵是八月底來到渭州,侯云策以西北面行營都招討使的名義命令趙普必須在九月十五日前到聯軍報到,趙普實在想不明白招討使為何要調他這一個小人物到黑雕軍中。
趙普在淮南之時,楊光義很是欣賞趙普,招攬之意十分明顯。楊光義正準備把趙普調到大梁城,只是由于西北戰事突然爆發,趙普才暫時留在渭州。
趙普出身世代吏家,眼光端是毒辣,他認定楊光義必非池中之物,所以很痛快地答應了楊光義的邀請,他已作好了為楊光義效力的準備,趙普萬萬沒有想到突然會接到這個調令,他不敢違抗軍令,只好急急忙忙朝聯軍趕來。
渭州刺史古春對這個命令極為惱怒,趙普是他最得力的手下,有趙普在身邊,古春才能放心在喝酒睡懶覺,那怕是黨項軍包圍了渭州城,因為有趙普在城墻上坐鎮指揮,古春也能夠安然入睡,可是西北面行營都招討使地命令十分堅決,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古春沒有辦法,萬分不舍地放趙普離開了渭州。
侯云策仗馬同心城外,平靜地注視著激烈搏殺的戰場,不時與錢向南和趙普說兩句。
趙普以小官能和楊光義交往,必然有特殊能力。他將其調到身邊,若是能收服則用之,不用收服則斬之,免得為楊光義所用。
(第一百六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