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禁軍雖然號稱為大林第一強軍,但是,禁軍中的騎兵比例并不高,鐵騎軍是北伐先鋒軍,兩萬人的部隊中有騎兵四千,這個比例和其他部隊相比已是極高的。
大林馬匹缺少的主要原因還是產馬地的逐步丟失,這個惡果在大武時已經顯現,當時安西諸軍承擔著極為繁重的邊防任務,但是安西諸軍的馬匹比例極少,據《舊大武書》卷三八地理志略云安西節度使,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管戍兵二萬四千人,馬二千七百匹。而戰馬比例最高的是河西諸軍,河西節度使有軍隊七萬三千人,戰馬有一萬九千四百匹,比例也就有27左右。
大林此時尚未統一,又丟掉了幽云十六州,戰馬來源比之大武朝更有不足,禁軍中騎兵比例能達到20,已是極為難得了。
只有黑雕軍是眾軍例外,黑雕軍長年鎮守西部邊境,收服了渾末部吐番人和清水河流域,得到了極為良好的產馬地,因此,黑雕軍就如一直胡人軍隊一樣,騎兵占了部隊的絕大多數。
一千禁軍騎兵,在何五郎的率領之下,沿著拒馬河西岸,直撲易縣北部的瓦橋渡口。
林榮北伐的戰術分為兩步,第一步就是收服拒馬河南岸的三關三鎮,而且他并沒有按照常理出招,而是以拒馬河為界,最先攻取最為北邊的益津關和瓦橋關,另外派出一支奇兵在拒馬河沿岸襲擾敵軍,切斷拒馬河兩岸契丹軍的聯系,若順利占領了益津關和瓦橋關,則益津關和瓦橋關更南面的莫州、瀛州和淤口關就被大林軍完包圍,成為甕中之鱉。按照大林派往契丹細作的情報,三關三鎮均為漢將,在被包圍的不利情況之下,十有會選擇投降。
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也是侯云策向林榮進獻之計。
何五郎臉上有一道長長的傷痕,還沒有完結疤,這道傷痕使何五郎原本五官分明地面孔顯得頗有些猙獰,他嘴上罵罵咧咧,“想休息,沒門。除非馬匹累了。”
何五郎雖是初來乍到,可是他一臉兇相,倒也鎮得住同樣是久經沙場的禁軍軍士。他從靈州南下之時,選了十名和他性格相投的部下,都是敢于猛沖猛打的漢子,這十名漢子騎術精絕,騎著清一色的若爾蓋精壯戰馬,默不作聲地跟在何五郎身后。
蘇文森手下騎兵一百人。幾乎是留在禁軍中的一部黑雕軍殘存下來的老兵,執行完阻殺任務之后,他們如今也成了何五郎的部下。蘇文森對于曾經下屬楞頭青何五郎,原本還有一絲不服氣,可是通過一天行軍。見何五郎雖然蠻橫,但是排兵布陣、調度人馬均合法度,完是一派大將風范,并非純粹莽撞之人,心氣稍平。
一千騎兵馬不停蹄,從寧州出發,不過兩天,就趕到了易州北面的瓦橋渡口。
瓦橋渡口位于拒馬河上游,河水并不是很寬,平時水淺之時,可以涉馬而過,瓦橋渡口是易州通往涿州最重要的渡口,只要堵住了瓦橋渡口,易縣的契丹軍則無法北逃。
站在瓦橋渡口,除了少量游騎外,眾騎都下馬休息,何五郎皺著眉頭看著周邊的地形,一言不發。
何五郎來到禁軍之后,成為鐵騎軍左廂副都指揮使,是吉青陽的直接手下。吉青陽在涇州之時就見識過拼命五郎的手段,知道他是一員不要性命的猛將。因此,把搶占瓦橋渡口這一個重要地任務交給了何五郎。
鐵騎軍本身騎兵只有四千人,還有奪占益律關的任務,何五郎就只帶了一千騎兵搶奪瓦橋渡口。
“我們是騎兵,如何守這鳥橋,把這幾支小船燒掉,到易縣城下和契丹軍決戰。”何五郎在心中稍有猶豫,終于決定放棄死守瓦橋渡口,而采取更加靈活的戰術。
何五郎率領的一千人,是禁軍兩個營,按禁軍編制每營五百人,設一個指揮使,一千人就有兩個指揮使,一為婁敬,另一為吳顯,這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