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說過的,他們必須向皇上的座席,跪拜,口喊萬歲,聆聽皇上的指示,而后發下誓言,或歸伍,或歸農,永不做賊。”
聽他說的莊重,眾人不敢再言,這屬官遲疑著又道:“另有盜賊王嘉胤部洗掠了延安、慶陽,不知該不該上報朝廷,還請總督大人明示。”
楊鶴聞言,一愣,旋即想道:“經歷了通奴入侵,朝廷上必然要草木皆兵,如果就這樣報上去,皇上勢必要質疑咱的策略,咱必又少不了費口舌,還是算了吧,反正這事還要靠咱來處理。
咋處理呢?王嘉胤部勢力不小,必須要驅散他們,否則,根本無法招降。
而驅散他們,單靠府兵肯定不行,必須要有一名戰將來統率。戰將都去京師勤王了,哪里去找?對了,就用老將杜文煥。”
想到這里,楊鶴假意道:“通奴剛退,朝廷的事務必然千頭萬緒,我等此時若是連這等小事也去打擾皇上,不說皇上責備,我等又于心何忍?還是算了吧,咱們自己處理就是。”
這屬官想想,深以為然,卻又不知該如何處置,問道:“還請總督大人明示。”
“明示,明示,不是推脫責任嗎?”楊鶴暗想著,有些不耐,譏笑道:“這等小事還要本總督明示嗎?你們都是干啥的?”
說著,見這屬官一臉地尷尬,心里極為自得,又賣弄道:“其實,也怪不得你,這事看似簡單,解決起來卻并不容易。這樣吧,命老將杜文煥出馬,驅散他們,而后招撫他們。”
杜文煥,杜桐之子,字弢武。博通文史,能吟、詠詩歌。天啟七年(1627),起鎮寧夏。寧遠、錦州告警,詔文煥馳援,俄令分鎮寧遠。進右都督,調守關門。不久告病歸家。
聞得楊鶴相招,知其艱難,欣然領命,署延鎮事,兼督固原軍。
其時,王嘉胤所部打下黃甫、清水、木瓜之后,又攻占了府谷。
杜文煥不愧為沙場老將,也不著急,命人探準了王嘉胤的大營,率部直攻過去。
王嘉胤所部雖眾,戰力卻終究不比官兵,幾個會合下來,已然敗下陣來。
杜文煥率部乘勢追殺,直至其涌進了山西,方才停了下來。
與之同時,已經接受招安的賊首王左桂因為白汝學來攻打綏德州,打算從中接應。得知其陰謀后,巡按李應期與承疇設計在綏德誅除了王左掛及其派出的五十七人。
楊鶴聞報,大喜,道:“如實上報朝廷吧,也算是給皇上再添一喜。”說完,又覺不妥,改口道:“不,不要說王嘉胤所部涌入山西,就說被驅散了吧。”忽如一夜風雨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