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不用看,明天修改
三國人物光怪陸離、五彩繽紛,經元明雜劇平話,特別是《三國演義》的打造和再打造,可謂耳熟能詳。本書通過評述150余個三國人物,從歷史角度審視文化取向,使讀者在聆賞這些人物故事的同時,從每個個案的方方面面或幾個層面,由表及里、由淺如深地認識他們,并增添和加深對他們的認知程度。既評述曹操、關羽、諸葛亮,也述及很不起眼、為人忽略的潘濬、牛金、唐咨。對聲名赫赫的人物,點出其鮮為人知的事跡等等。作者根據《三國志》、《后漢書》、《晉書》等史籍,參照野史筆記、地方志乘,作了很有價值的摭拾和考索。此外,書中附有關于三國史事的集錦,如《三國人的身高》、《三國的冷兵器》、《三國人愛讀》等10余篇,以資參考。本書以人物為篇,每篇配以人物圖、臉譜等若干圖像資料,按《三國演義》章回次序出場,可與《三國演義》互讀。這在目前出版的有關三國故事的讀物里,乃是第一本以專以人物為主線的另類作品,與本社年前推出的《水滸黑白綽號譚》為姐妹篇。
熙二年(265年)曹奐禪位于司馬炎,享國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勢力最為強大。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為表示自己政權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因其控制范圍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稱之為蜀漢或簡稱蜀。蜀漢勢力最為弱小,炎興元年(263)劉禪投降鄧艾,享國43年。建興元年(229),孫權正式稱帝,建立孫氏政權國號吳,因其姓孫,故稱孫吳,又因其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又稱為東吳。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廣義是184年黃巾之亂開始。
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及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曹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
歷史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
黃巾起義被鎮壓后,外戚、宦官在內斗中失去權柄,永漢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3],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呂布所殺,李傕、郭汜控制東漢王朝[8]。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爭及后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9][10][11]。
曹操憑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先后消滅呂布、袁術等割據勢力,降張繡、逐劉備,控制了兗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在官渡之戰中,接受許攸的建議,曹操親自率兵火燒袁紹的軍糧,以少勝多,擊敗了河北強大的割據勢力袁紹。在白狼山之戰中,派遣大將張遼率領先鋒部隊大破烏桓并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隨后又平定遼東,最終統一了北方[12][13][14]。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劉表病亡、荊州不穩之時,征荊州,劉琮束手投降,寄身荊州的劉備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對江東虎視眈眈。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臣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盟[15][16][17][18]。其后孫劉聯軍大敗曹軍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這就是奠定三國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戰。劉備乘勢占據荊州五郡[15],后分別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奪得益州和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擊破關中馬超、韓遂等部[19],又命夏侯淵西征,消滅了韓遂、宋建等割據勢力,將涼州納入“魏”的勢力范圍之內,此后曹操數次南下,孫權亦曾數次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