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艾瑞里的《怪誕行為學1可預測的非理性》這本書是帶我的哥哥從年會那時就極力推薦我去看的,而看完之后,我就覺得我哥他對心理學和哲學的興趣好像映射出了一個社會人混了兩三年之后會有的一種傾向想要認識人類行為的規律,想了解人性的弱點或者特點,想要了解自己,并且根據自己和自己過往對不同人的接觸,試圖整理出一套所謂的待人規律的東西。——當然,不是說這樣就是一心想利用人了,有可能只是為了保護自己,或者只是為了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變得不像以前那樣被動,從而去成為一場社交關系主導、至少不是被蒙在鼓里被支配的那個人。
其實我也曾經這么想過,因為我好像有點討好型人格,就是我會對別人對我的好戰戰兢兢,我會在我很難過時依舊對跟我打招呼的人瞬間露出笑顏,我會害怕別人不跟我玩了,曾經做活動的時候也因為這樣,成為一個超級熱情但是總是忙到深夜耐心跟每個選手或嘉賓聊天的主辦方,呃,或許叫客服更合適——那段時間讓我有著看起來非常棒的人緣,線上線下都是,朋友數不盡,但是這樣的時間不到大半年,前前ss也為我專門組建一個部門了,我就選擇退出了,當然我退出前還是帶了一批能接任我的小朋友——而這些小朋友的人選,大多來自我曾耐心善意對待過的人群。
但后來我就從有些活潑變成徹底的表面活潑,我厭惡網聊,我厭惡社交,我甚至厭惡社交軟件和手機,一看到都會想吐。當然一些朋友主動的求助我還是沒有拒絕過,但是聊天也漸漸不理,然后也以考研為借口退出所在的圈子,封閉社交軟件,不再理任何除了特別剛需聯系的人。
但是即使這樣,現在的我其實對與人相處這件事非常地恐懼,我不知道要怎么對待,在他們眼中熱情的我不知道如何在各種事情中自處。一直以來,我也想有這么一套讓我信任、不用思考就能直接執行的、面對不同人不同事各種狀況的處理方式。我一直想形成這么一個模型,好像只要找到了這個模型,我就再也不會害怕跟人相處了,不會在一些人示好或是靠近的時候做表面熱情,內心拒人家千里的人。因為人家一靠近我,就能發現我熱情陽光表皮下的冷漠與傻缺。
但有時我又享受這樣,因為朋友不多的我真的很自由。多幾個好友,我是沒辦法分配我的時間的。“寂寞是一個人的清福”,我想有梁實秋先生說的這種清福。
好的,扯遠啦,接下來就是一些我從《怪誕行為學1》這本書得到的比較重要的幾條資訊,其實感覺這本書不如帶我的哥哥說的那么牛x啊。我沒有感覺到很深的靈魂的震顫或者世界觀被沖擊什么的。
1、“假如你把很多門都關了,只剩下兩扇。你以為,這樣你就容易選擇了,但事實往往并非如此。事實上,在吸引力大致大致相同的兩種選擇中做取舍是最難的。在這種情形下,問題不僅在于保留選擇時間的長短,還在于到頭來我們要為自己的猶豫不決付出代價。”
——其實我對這句話有一點異議,我覺得多的選擇不好選,少的也不好選,其中不好說多個和兩個哪個選擇的難度更大,因為,我覺得作者這么想,有可能是,把多種選項聚焦到兩種是第一關,從兩種內選最終的一種是第二關,因為走了一關這個通過的慣性被第二關阻攔了,或者第二關離我們選擇的結果更近。
而我覺得,全天下所有的取舍這種選擇都很難做。
他說他的,我說我的,誰也沒有效度和信度足夠高的科學數據去證明,所以我們的觀點都成立,諸君選擇自己相信的即可,嘻嘻。
2、“我們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卻忘記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這種傻瓜游戲得不償失,但是我們偏偏喜歡玩。”
——盡早確立自己的目標,如果沒有目標,在不同事情上疲于奔命其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