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石船隊所過之處,當地的百姓就要供應錢谷和民役,有時候為了讓船隊能夠順利通過,甚至鑿壞縣城城墻,拆毀橋梁。
從江南到開封,淮、汴之間,軸艫相接,絡繹不絕,百姓苦不堪言,就有草莽人物乘勢而起。
當時水泊梁山聚集一百零八名寇首,號稱魔星轉世,替天行道,幾次挫敗官軍。
又有明教方臘,河北田虎等等,聲勢更加浩大。
后來朝廷招安梁山賊寇,派他們攻打方臘等人,先后選宮中宦官與朝中一名文臣黃裳為監(jiān)軍,征戰(zhàn)連年。
梁山與明教的天械之術,在戰(zhàn)場上大放異彩。
那個時候,天下修行天械技藝的方家都有共識,如果人體有五成的部位被替換成天械的話,那么天械之中產生的力量,就會反過來侵蝕人的意志,陷入癲狂瘋魔的狀態(tài),所以這個限度被稱作人魔之限。
而梁山當初聚集了儒家二程門下的吳用,道門羅真人門下弟子公孫勝,天波府后人青面獸楊志,原在朝中供職的轟天雷凌振、金槍手徐寧,民間旁門的圣手書生蕭讓、玉臂匠張大堅、神醫(yī)安道全等等。
把山上一百零八頭領,人人都改造到了隱隱超過那條人魔之限的程度,然而他們卻能不失理智,所以才會稱作魔星轉世。
明教的天械之術,則更偏向于古老的機關術,善于制造一些完全脫離人體的機關陷阱、攻城利器,幾乎殺的梁山星流云散。
那宮中楊姓宦官,隨軍之時,幾近學全了水泊梁山的技藝,踏入到比梁山眾將更偏歧的道路,鑄成一本以葵花為記的書典。
黃裳本是編修萬壽道藏的飽學之士,卻更著意于明教展露出來的潛力,收集戰(zhàn)場及明教府邸殘存的圖紙典籍,以自身見識去蕪存菁,更進一步,造就了《九陰真經》。
何謂九陰?
九九數完魔滅盡,兵道圣王諱如陰!
這兩門經典,一個號稱王者之學,一個號稱左道上的極巔,卻都沒有能夠在宋人朝廷里發(fā)揚光大。
在宋徽宗眼中,葵花寶典不能長生,九陰真經空耗國庫,于己全然無益,他要奢靡享受,參仙問道,又哪里分撥得出多余的資源,來給這兩門經典進行實踐。
那楊姓宦官,后來官至太傅、太師、吳國公,據說他因修習葵花寶典,周身有九成都已替換成天械,高大威嚴如天上神將,但活的比宋徽宗還短,以奸臣留名。
黃裳晚年則心灰意冷,隱逸江湖,據說相隔四十年,有人江湖再見,他須發(fā)雖白,神采依舊。
所以當年也有人懷疑,或許是黃裳從徽宗年間活到如今,是他到了垂垂老矣之時,靜極思動,不愿把寶典帶入墳墓,自己故意將《九陰真經》放出。
但不管真相如何,九陰真經出世的時候,引起了太多的關注,畢竟一個人的武功再高也有限,就算某人天下無敵,他死了之后,那些徒子徒孫也未必能有他的資質。
而完全脫離人體的兵道機關之術,金石不朽則它不朽,才是真正一教一家長盛不衰的關鍵。
當時裘千仞因為鐵掌神功未成,自忖爭也爭不過王重陽,所以拒絕邀請,之后這些年里,未嘗沒有幾分后悔之意。
聽說王重陽奪得九陰真經之后不久,就在終南山大興土木,他死之后,全真教分明身處于金國境內,如丘處機等一干人等,居然還肆無忌憚的刺殺金國官員!
正是因為金國大軍都攻不破全真教的山門。
哪怕全真七子全都不在,只需要一批忠心弟子留守,兵道機關的殺力,就可以令萬軍戒懼,視為禁地。
在裘千仞想來,這自然一定是九陰真經的功勞了。
“還有剛才那把劍,也是非凡。”
裘千仞有些心動,“若是擒拿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