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拉夫對中醫基本上是一竅不通,所以看《本草綱目》只當成草藥甚至其余物品的百科全書。
但是徐光啟的七本農書奧拉夫就仔細研究了起來,看的十分緩慢,而且一邊看還要一遍做筆記,甚至進行標注。
奧拉夫在閱讀《本草綱目》和《農書草稿》的時候還面臨了一個之前忽略的問題,那就是這些書籍中的文字全是繁體中文,而奧拉夫前世卻只學過簡體中文,對于繁體中文可以說了解極少。
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就會面臨許多不認識的復雜文字,但是大多數不認識的繁體文字奧拉夫結合句子意思總能猜出來,不過反復的琢磨品讀讓奧拉夫的閱讀速度變得極其緩慢,三天的時間才看完了《本草綱目》。
奧拉夫把《本草綱目》通讀了一遍就暫時放下了,他覺得通過閱讀本草綱目讓他對繁體字的認識又提升了一個檔次,對于下一步閱讀農書就會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了。
——————
《甘薯疏》、《吉貝疏》、《蕪菁疏》、《北耕錄》、《糞壅規則》、《宜墾令》、《農遺雜疏》、《棉花種植法》……
農書草稿里知識豐富,奧拉夫讀完感覺受益匪淺,尤其是關于紅薯種植、蕪菁種植、糞肥制作處理、荒地開墾、棉花種植等,這些知識都是能瞬間把文蘭變成一個農業強國的知識。
文蘭的地形地貌復雜,中部是高原山脈,西部和西北也有著長嶺山脈,森林、河流和濕地隨處可見,加上北方氣候嚴寒,所以在文蘭最好發展的農業項目其實是放牧養殖,南方零星平原、河谷與北方山坳可以進行種植業,但是可開荒適宜墾種的土地并不太多,如果按照落后的歐洲種植技術來算,利用幾十年的時間全部開荒種植后也最多支撐四五萬人的口糧。
不過現在奧拉夫和哈達爾他們采取了大量種植土豆、紅薯來提升了糧食產糧,即便是能開發十分之一的土地也足夠養活數萬人了,按照約特的規劃,整個東南半島在三年內就能開發出七八千英畝土地,足夠支撐文蘭所有維京人和奴隸的口糧了。
《甘薯疏》對紅薯的栽培技術講解的很全面,比奧拉夫所知道的皮毛精深許多,讓奧拉夫對紅薯種植的了解上升了一個臺階,他翻譯成冰島文后交給了哈達爾,然后哈達爾讓海涅抄錄兩份后,一份送去了北方的哈達爾城,剩余兩份就召集槳首開始學習培訓,準備在這個夏天挖掘部分紅薯、土豆,重新按照最先進的種植技術擴大種植,劃出了一百多英畝采摘了歐防風、甜菜、蘿卜的菜地進行了實驗。
《吉貝疏》記載的是徐光啟對吉貝(棉花)栽培技巧,這是于宋元時期傳入中國,并開始大量種植的亞洲棉,棉花用來紡織棉布制作衣服十分舒適,奧拉夫看的極其認真,因為歐洲目前的市面上基本上都是麻布,棉布還算是中東傳來的高檔貨色,如果文蘭能種植棉花紡織棉布,未來也是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蕪菁疏》講的是關于蕪菁種植的種種技術,蕪菁別名蔓菁、圓菜頭、圓根,種植方式和形狀和白蘿卜類似,但是肉質更硬,水分更少,可以和土豆、紅薯一樣當做主食,也能腌制咸菜、制作蔬菜,食用價值很高。
后世食物豐富,蕪菁一般很少在市場上當做鮮菜銷售,大多都制成大頭菜、疙瘩菜等鮮菜了。
奧拉夫重點發現了蕪菁疏中介紹蕪菁喜冷不喜熱,而且是在夏季種植,冬季霜降前后就能收獲,也就是三個多月的時間,而且產量比紅薯還要高,算下來一英畝土地能收獲一萬斤新鮮蕪菁根莖,莖葉也能收獲五千斤,當然這個數據是要有施肥的保證,不然要減少一半。
奧拉夫看了插圖知道蕪菁在歐洲也有,甚至冰島人就有種植,只不過他們大多人都是食用葉子,能根莖能否食用還不確定。
奧拉夫覺得蕪菁就是適合文蘭的另一個高產作物,莖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