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拉夫在入睡前用羽毛筆沾著墨汁在自己的本子上寫上了今年要做的頭等大事,第一件就是擴充酒廠、糖廠生產線,這需要在歐洲購置更多的設備、工具以及風車水車設備等等。
既然寫今年的計劃,奧拉夫就索性多寫了一些。
“第二,盡可能多的再采購棉花種子和其他植物種子,今年要爭取在魁北克南方平原建立一個棉花種植基地。
第三,購買紡織機,為棉布紡織做好準備……
四,尋找招募阿拉伯醫生和大明中醫,同時再次求購大明和歐洲的科技書籍……”
……
奧拉夫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寫了大致六條,最后又看了一遍才收起本子睡覺。
時間在忙碌的文蘭人心中總是不夠用,席卷赫魯特城、哈達爾城、巴肯斯城的春耕在四月七八日左右就相繼結束了。
文蘭真正的糧食基地赫魯特城周邊的五千英畝耕地和再往北側靠近阿瓦隆森林的新開墾的以前英畝土地全部種好了種子,并通過開荒時開辟的河溝進行著第一次澆灌。
六千英畝的土地中有四千六百多英畝種了紅薯、土豆和玉米,剩余種的黑麥等,新開墾的一千英畝土地完全屬于哈達爾,雖然也是以土豆、紅薯為主,但是所有糧食蔬菜都有分布種植。
文蘭的氣候本就偏寒冷,加上小冰河時期的影響,這讓文蘭只能種植耐寒且半年周期生長的作物,如果不是幾萬年未經開發的原始土地肥沃,加上奧拉夫選對了高產作物的同時又推廣的制肥技術提升地力,維京人們不要說發展經濟,到現在連果腹都是一項頭等大事。
北美殖民地在正常發展中,英國、法國、荷蘭的殖民地之所以發展緩慢,甚至屢屢有殖民地滅亡的事情發生,首當其沖的第一大困難就是吃飯問題難以解決。
因為北美殖民者開始是為了皮毛和鱈魚前來,對于開墾耕地種植糧食并不重視也不擅長,補給完全依賴與本地土著的交易,直到十七世紀二十年代以后三國的殖民地才逐漸發展種植業勉強果腹。
制約他們的第二大問題就是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下對于疾病的抵抗能力低下和防控意識落后。
在十幾年前,新英格蘭甚至出現一個殖民據點因為爆發天花而團滅的情況,幾十個人兩年內近乎死絕,這個問題就是因為他們因為吃不好穿不好導致營養不良、抵抗力低下,而且不懂得疫病防控,以至于近些年每年新英格蘭增加上千人都會在短短一兩年內死掉七八成之多。
第三個原因就是殖民地與人口眾多性情彪悍的印第安土著的爆發戰爭的問題,土著人的領地意識很強,殖民地想要發展就會擴張土地,自然就無可避免的和土著人發生矛盾,而且傲慢的歐洲殖民者壓根瞧不起原始落后的土著人,相處時更容易爆發矛盾,于是基本上除了法國現在有一兩個部落盟友,新英格蘭也是在多次吃虧后才嘗試拉攏土著人,并開始在支持易洛魁聯盟。
至于說新尼德蘭,這個殖民地不愧是商人之國建立的,從開始就通過商業行為買通附近的部落,明確的通過土著人需要的物品等購買土地,并向本國殖民商人出售,慢慢的建城發展。
文蘭原本也就是因為選址不同和海格等人的武勇勝過英法殖民者,所以站住了腳,可是前八年的發展速度也是很緩慢,直到哈達爾、奧拉夫帶著一百多冰島人加入后才在多方面的提升下飛速崛起。
但是真正的崛起第一步就是靠著斷了為新法蘭西皮毛和奧拉夫開發的蜂王漿商品,在第一桶金的雪球效應后靠著大量增加的白奴與犀利武器橫掃文蘭島,然后第二步崛起是奧拉夫開發的高產作物土豆紅薯與三姐妹。
如果扁平化的進行歸納,文蘭的崛起和飛速發展其實是一個浪頭接著一個浪頭,期間壓根沒有絲毫的停頓。
今年是完全解決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