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立陶宛聯邦自從七十多年前成立,就一直是歐洲人口最多,地盤最大的國家。
這個國家有波蘭立陶宛王國、波蘭共和國、波蘭立陶宛邦聯等幾個名稱,政治制度也是亂七八糟,什么貴族議會,選舉國王,封建軍頭的大雜燴等等。
連宗教信仰也是亂成一團,波蘭人信仰天主教,烏克蘭地區的哥薩克信仰東正教,猶太人信仰猶太教,立陶宛人則是西部南部的信仰天主教,東部的信仰東正教。
其他國家因為宗教信仰和種族問題都能打成一鍋粥,可在波蘭立陶宛邦聯就沒有發生,所以說這是有著最豐腴的土地和廣袤的疆域、大量的人口的國家,是在如今這個17世紀四十年代算是穩壓沙俄一頭的東歐第一的強國。
不過奧拉夫對這個所謂的強國根本不看好,這不是因為他知道波蘭球被瓜分三次的可喜可賀的遭遇,也不是他清楚波蘭擦腳布的馳名商標,純粹是奧拉夫知道十幾年后就要爆發波蘭人口減少三分之一的大洪水事件了。
這個事件的起因是波蘭境內的哥薩克首領赫梅爾尼茨基因為土地兼并問題而帶領哥薩克爆發起義,然后烏克蘭獨立并命名為哥薩克酋長國,同時還成為了俄羅斯的附庸,緊接著瑞典和沙俄參戰把波蘭徹底打廢。
奧拉夫很清楚土地兼并問題絕對不是十年內才嚴重的,在赫梅爾尼茨基起義之前波蘭境內也絕對擁有農民起義的土壤,可能就差一股力量推波助瀾,又或者哥薩克的運氣好,沒能誕生張獻忠和李自成這等自主創業的大佬。
不過奧拉夫覺得自己去了就可以調查一下,未必不能想個辦法給波蘭找點麻煩。
掌握波蘭缺點信息又不怕戰敗的奧拉夫十分愿意去跟波蘭立陶宛碰一碰,因為他想要多立軍功,培養嫡系,同時在東部戰場上為冰島文蘭招納流離失所的戰爭難民。
心中對愛沙尼亞一行充滿斗志,奧拉夫先是選了2000名皇家憲兵,接著又安排好剩下的憲兵團看護好王宮。
最后就入宮向愛麗奧諾拉太后和克里斯蒂娜大帝辭行。
知道國難當頭,王太后點頭就應下了,克里斯蒂娜則詳細的詢問了情況,當得知烏克森謝納不給奧拉夫派兵的情況后,她臉色十分難看,說道“教父,您把所有的皇家憲兵團帶去吧。”
奧拉夫搖搖頭說道“那可不行,首先是不合規矩,第二王宮也不能沒有士兵守護,我帶走兩千人就夠用了。”
克里斯蒂娜想了想,說道“那您去波羅的海東岸還需要我做什么嗎?”
奧拉夫想了想,說道“您還未成年,權利都在太后手上,所以不用多想,只要用心學習,同時安心等待就好了。”
“可恨我是個女兒身,又是國王,不能陪教父您征戰沙場……”
克里斯蒂娜嘟囔著,然后就依依不舍的送別了奧拉夫。
第二天奧拉夫就把梅爾克爾送上了波美拉尼亞公國的商船,并且派了十幾個護衛,在吻別后,奧拉夫看著商船漸漸的離港,這才轉身去樞密院。
經過一夜的思考,奧拉夫對于自己抵達波羅的海東岸要做的事情已經有了計劃,所以這次他是去找烏克森謝納要人的。
在表達了自己需要精通波蘭話和俄語的人員后,烏克森謝納沒有遲疑就讓人去留守的瑞典軍隊中挑選了幾個俄國人和波蘭人。
奧拉夫很滿意的帶著自己需要的翻譯離開了,等了兩天奧拉夫受到了父親哈達爾寄過來的信件,上面說了奧拉夫給海涅的信已經發往文蘭,而笛卡爾也已經帶回冰島。
但是東印度公司也告訴了他們一個噩耗,那就是黃平和帶來的明國工匠醫生等乘坐的荷蘭商船在走到印度洋的時候遭遇臺風沉沒了,船上無一人幸免。
除了噩耗,哈達爾還告訴奧拉夫,哈爾夫已經和查理一世談妥了雇傭維京軍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