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統計排查,奧拉夫覺得能握在自己手上的商品無外乎鐵器、鹽、糧食、酒、糖、布這幾樣,但是糧食和布民間也是生產地也是消費群體,不好管理,鹽一直是教會銷售,雖然路德宗脫離教廷后少了大供應商,但是仍舊是重要的鹽商,奧拉夫目前還不想得罪教會,所以就暫時放棄了鹽。
經過深思熟慮,奧拉夫最終決定把酒、糖和鐵器三樣抓在手上就行,然后命令各地統計鐵匠和鐵匠鋪,所有鐵匠鋪歸為公爵府所有,鐵匠則編入正規軍,享受上尉地位官身,也需要聽從公爵府的調遣安排。
這樣民漸漸私自藏兵鑄兵的事情也能杜絕,鐵器又是所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握住鐵匠鋪,以后鐵器直接加稅銷售也免了麻煩。
酒和糖都算是奢侈品,管制起來不難,只要平時多加注意也可以控制。
除了這些商品的直接稅收,奧拉夫還準備每三年統計一次人口,三年內的各種稅收如何征收也不再交給地方貴族鄉紳辦理,而是效仿同時期的江戶幕府,就按照各地的人口和土地等,派出稅收專員探查情況后制定稅收額度,各地只需要根據公爵府每年下發的稅收攤派數據去細分征收,到時候收上來的稅上繳7成,地方留下三成自用。必然是皆大歡喜。
奧拉夫覺得這樣的方案再配合巡查暗訪,既能保證不壓榨百姓太狠,同時還可以讓公爵府收到最多的稅收。
波美拉尼亞公國只是個五萬平方公里,人口三十一萬的小國,文化普及程度和國家體制都讓它難以支撐大層次的改革,奧拉夫覺得之中稅收最符合波美拉尼亞公國的國情,他估算以后每年的稅后能比以往提升三成,而且更讓他高興的經過大清洗,國內貴族和反叛者的土地都被收歸公爵府所有。
現在波美拉尼亞公國的土地中已經有超過四成屬于奧拉夫所有,他為了讓自己手下的士兵保持忠心,就把相當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權分配給了正規軍。
同時規定以后波美拉尼亞公國將要有一萬定額的正規軍,各城市也要有人口百分之一數量的民兵。
民兵可以享受減免鐵器稅的特權,正規軍則是世代繼承奧拉夫賜下的土地,每年繳納給公爵府什一稅就可以永遠的種植下去,通過土地,波美拉尼亞公國的正規軍將會永遠忠誠于公爵府的主人。
不管是自己的親身經歷還是對歷史的了解,奧拉夫都堅信“諸事皆可假手于人,唯有兵權需得自己掌握”的道理,他相信自己攥緊了刀把子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在稅務改革的方案曉喻各地后,由于奧拉夫的駐軍還在各地駐扎未退,所以連任何阻力都沒有就推行下去,連村民也知道了以后要如何繳稅,也不怕在被地主老爺壓榨了。
奧拉夫知道各地還要有可用的官員治理,只依靠軍隊暫時還行,時間長了絕對不可。
眼看著天氣漸暖,估計月底就是波羅的海北部也開化的時候,到下個月什切青就能見到商船了。
奧拉夫心想自己也是時候興辦軍事院校了,現在興辦,等到下半年招收學員,最快明年就能培養出一批忠心能用的學生去各地接管鎮長、市長了。
奧拉夫從來都是覺得自己手下的人才太少,可用只用總也不夠,想著既然那位愛寫日記的嫖客都能當校長,手握大權,那自己為何不也去開一所軍校?
未來本國將軍皆是自己的學生,軍權自然是越抓越緊,就連別國的將軍也是自家的學生弟子,還怕沒人支持聲援自己?
奧拉夫騎著海森在什切青轉了幾圈,最終決定在港口外的內湖島上建造宿舍、教室、靶場和碼頭等,作為陸軍海軍方面軍事理論和操作訓練的校址所在。
雖然砸下去了不少銀子,但是軍校建好也要半年的光陰,奧拉夫讓人先宣傳著,然后就乘船離開了什切青,先去了梅梅爾堡、塔林又轉到赫爾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