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團從什切青出發,踏著波羅的海的冰面頂風冒雪朝著北方趕去。
每一匹馬的蹄子上都包著布防滑,除了物資武器,還有數百匹馬拉著雪橇,雪橇上是二三十磅的加農炮和彈藥。
12月6日的清晨,趕了一天一夜路的奧拉夫大軍終于抵達了博恩霍爾姆島,在島上歇息了一天,12月7日早晨繼續出發。
經過數日奔波,奧拉夫大大軍最終在12月9日到了斯德哥爾摩東出海口外的奈姆德島。
斯德哥爾摩東出海口是一片數達上千的大小不等的島嶼,其中奈姆德島上和北部三島建有城堡,是瑞典海軍的據點之一。
奧拉夫的大軍來的突然,又是正兒八經的大帝教父、輔政大臣,所以奈姆德島上的瑞典海軍幾乎沒有反抗就被控制住了。
因為奧拉夫出發的早,所以反而是第一個抵達斯德哥爾摩附近的一支軍隊,等到第二天胡迪克和耶斯尼來寧才各率領6000精騎趕到,此時奧拉夫手中已經有24000人的騎兵隊伍了。
這樣的騎兵大軍比起克倫威爾的也相差不大,放在25年戰爭中也是可以改變戰局的力量。
奧拉夫自信兵貴神速,也清楚斯德哥爾摩內的瑞典駐軍不足一萬,只要能在一天內控制斯德哥爾摩,迅速抓到烏克森謝納和其黨羽,清君側的行動也就成功了。
為了保證行動成功,奧拉夫和耶斯尼來寧、胡迪克、勞爾召開了三次會議討論。
耶斯尼來寧現在已經十分衰老,但是精神還很好,只是不能再騎馬上陣廝殺,胡迪克和勞爾則是五十來歲的年紀,仍處于一位軍事將領的巔峰時期。
在議論到最后,奧拉夫還是采納了勞爾和胡迪克的意見,大軍直撲斯德哥爾摩,因為斯德哥爾摩是個港口城市,防御力量集中在碼頭,而現在內港也已經凍結,所以奧拉夫大軍完全可以從岸邊沖入城中,到時候烏克森謝納的手下也一定反應不及。
耶斯尼來寧則是希望兵分兩路,分出一直軍隊去進攻城外的正規軍大營,以免斯德哥爾摩已是拿不下腹背受敵。
奧拉夫知道耶斯尼來寧是老成之言,但是有三王冠宮堡的皇家憲兵在,奧拉夫覺得斯德哥爾摩的城防軍根本擋不住,所以就拍板道:“我們馬上全軍出擊,三位帶領各自的軍隊進攻樞密院、城防軍大營、國會重臣的別墅區。
只要把這三個地區拿下,我們此戰也就能大獲全勝,我們是陛下邀請而來的忠臣,到時候把陛下請出來親政,她自然會把烏克森謝納等人全部罷免懲治,我等就都是瑞典帝國未來的心腹重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