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拉夫愿意清君側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出于個人情感和恩怨收拾烏克森謝納,輔佐克里斯蒂娜掌權,然后撈取一些政治資源,安置培養(yǎng)一些黨羽,讓自己未來的權力更大些,日子更好過一些。
所以他其實從來沒想過取而代之,擔任攝政首相掌控瑞典帝國,因為他對克里斯蒂娜是真的有師徒情分和父女情分,就想要做一個千古佳話,靠著情分功勞和關系能有個超然的地位和剛度的權利地位提升冰島公國在歐洲的地位,能為文蘭和冰島施加更多的幫助和支持。
可是克里斯蒂娜卻執(zhí)意要奧拉夫做攝政宰相,這自然是因為信任奧拉夫,明白自己的能力還不足,需要奧拉夫把控朝局,但是其中未嘗就沒有擴大奧拉夫和瑞典本土官員貴族之間嫌隙的打算。
現在烏克森謝納一黨倒臺,獲利的就是奧拉夫一黨和極早倒向克里斯蒂娜的官員以及原本就不受重視的瑞典普通貴族官員,現在奧拉夫權利地位最大,所有人看似后圍在他的身邊,但是除了奧拉夫一黨的核心人員,恐怕能對他忠心耿耿的也未必有多少。
奧拉夫也猜出了克里斯蒂娜興許也有防備自己一手的打算,所以極力抬舉自己,自己地位越高,甚至越是得到了本不應該得到的權利地位,在瑞典失去的民心和支持也就越多。
這樣可以保證奧拉夫無法做竊國大盜的行為,或者說他不造反就是最得重用的攝政教父,一造反就是忘恩負義的千古逆賊了。
奧拉夫猜測克里斯蒂娜興許不是主觀的防備,只是作為君主而下意識的防備,就如同平民百姓家,妻子有男閨蜜,丈夫總會想盡辦法讓妻子和男閨蜜斷絕聯系一樣,不是不信任,是防患于未然。
在定下來奧拉夫擔任攝政后,所有官員都選擇了支持,然后瑞典帝國以后由波美拉尼亞公爵、教父奧拉夫擔任攝政,克里斯蒂娜參與聽政的政治格局就定了下來。
奧拉夫手握大帝權杖,成為了瑞典帝國權柄最大的人,所以不管眾臣心里是如何想,表面上都對奧拉夫徹底的畢恭畢敬,看著奧拉夫的威望地位已經超越了之前的攝政首相烏克森謝納。
因為這次大朝會是奧拉夫一黨精心準備的,所以有功之臣的加封賜封文書就被樞密院委員李晟送到了奧拉夫和大帝的面前。
文書推薦的上百人八成都是奧拉夫大軍的高層和憲兵團首領,少量的是倒烏行動中積極主動的瑞典官員。
克里斯蒂娜對所有人員的賞賜都很滿意,但是唯獨對奧拉夫的不滿意,她指著文書問道:“教父,您是首功,但是卻只賜你300維爾格特(約合72600畝)土地,我認為不好,我要加封他為正式大公。”
攝政之權都讓給了奧拉夫,加冕“最大”頭銜也并不讓人感到稀奇。
奧拉夫十分高興和感動,除了布拉赫等人,在場的所有人都很高興,但是耶斯尼來寧卻在微微皺眉,他心中暗道:陛下也許是真情流露,但是她對奧拉夫越好,奧拉夫在瑞典人心中眼中越是可惡。
即便表面不說什么,心里還是怨恨奧拉夫權柄地位太高,可是大帝卻毫無責任,只是一個真心對教父好,不吝賞賜的仁君,以后奧拉夫恐怕有被捧殺的風險啊……
樞密院眾多委員都起身表示贊成,奧拉夫現在暫時接任首相,所以也不好多說,只是起身單膝跪地致謝。
等到安定民心,減稅和大赦天下的諸多事情也都一一商定后,大朝會就算結束了,以后要是沒有必須的理由召集,政務就只需要在攝政公爵奧拉夫的府邸或者樞密院處理就好了。
1645年2月,遠東的大明王朝已經滅亡,茍延殘喘的南明弘光朝廷也僅有三個月的壽命了。
歐洲卻迎來了沒有大戰(zhàn)也沒有局部戰(zhàn)爭的一年,在3月份波羅的海融化后,荷蘭商船、冰島商船、丹麥商船還是在波羅的海上游曳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