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拉夫對于土爾扈特汗國并沒有感到陌生,他記得在康熙年間這支挨著里海的蒙古汗國因為頂不住彼得大帝的壓迫吞并遷移回了大清,當時還被吹捧為“東歸英雄”。
不過現在俄羅斯還沒有迎來他們的圣祖彼得,被瑞典扼住了出海口,土豆也還沒有成為黑土地的主要作物,所以俄羅斯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沒能爆發,仍然是個歐洲的二流國家,此時的俄羅斯與土爾扈特汗國完全是平等的關系。
但是就是這么一個平等強大的汗國卻是遠東大清國的藩屬國,此時尚且處于慕華時期的歐洲都視遠東古國為龐然大物,俄羅斯更是沒能例外。
在從土爾扈特汗國口中得知了大清是大蒙古帝國的繼承者后更是嚇得腿肚子轉筋,自然是一心與大清交好,給了阿濟格上百門火炮和兩千八百多桿燧發滑膛槍,算是下了血本了。
奧拉夫得知后也并不認為俄羅斯會吃虧,現在大清已經掌控了大半個中國,控制著近億的人口,加上大清朝廷最愛的山參、貂皮也是俄羅斯的特產。
俄羅斯靠那點特產就能以進貢的形勢換取不少財富,“進貢”兩趟就能連本帶息掙回來了。
在知道了俄羅斯準備在大清使團面前耍弄肌肉,發動攻勢吞并東烏克蘭,奪回克里米亞汗國侵占的土地后,奧拉夫很警覺的召集瑞典樞密院委員和各部大臣進行了專題研究。
現在俄羅斯雖然對龐然大物的瑞典帝國還無法構成威脅,但是深知后世俄羅斯會成長為什么存在的奧拉夫覺對不敢掉以輕心,他在會上先是點名了主題,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打擊俄羅斯,打壓俄羅斯,打敗俄羅斯,最終以“俄羅斯絕不能強大”結束講話。
奧拉夫是靠著“三打立陶宛”威震歐洲,此時提出了“三打俄羅斯”的要求,所有人都精神為之一振,聞到了硝煙的味道。
年輕的期望通過軍功博得好前程的將軍們都激動不已,好戰的大臣也激動了起來,幾乎一多半的人都希望教父攝政公能帶領大家橫掃歐洲,重現北海帝國甚至凱撒的榮光。
奧拉夫今年才29歲,正是精力充沛,意氣風發的時候,他現在和克里斯蒂娜也關系融洽,作為瑞典帝國的掌控者,奧拉夫覺得即便多年來通過維京報和薩迦的造神行動把自己的威望推升到了和古斯塔夫二世比肩的程度,但是真的想要黃袍加身,還是得一場大勝來背書。
奧拉夫很清楚自己作為冰島人想要真正的吞并瑞典,把北歐整合到一起,必須通過對外發動戰爭來排除異己,清洗內部,打造出一支完全聽從自己命令的軍隊,然后以不世之功再進一步,如此才能和遠東的那位已經進化為皇阿瑪,未來能進化為義皇帝的攝政王一樣對稱起來。
奧拉夫覺得自己高瞻遠矚,從國家出發從民族出發以及自身出發都要做出相同的決定,那就是“三打俄羅斯”,這讓他隱約有了種使命感。
有的時候謊言說多了自己都信以為真,皇帝相信自己真的是天子,是天命所歸,不是因為他見過天命,而是因為所有人都在忽悠他。
奧拉夫現在并沒有察覺到他的身上已經長出了龍鱗龍角,卻還在沾沾自喜,以為能成為世界的征服者。
在所有人商討出出兵波蘭協助波蘭立陶宛邦聯擊敗俄羅斯大軍的方案后,奧拉夫看了一眼就隨機拍板,同時委任卡爾虎和索爾拉克為陸軍和海軍統帥,總帥交給倫納特·托爾斯滕森擔任,而近些年在軍界風頭最盛的卡爾作為奧拉夫的弟子和克里斯蒂娜的表哥本應作為倫納特·托爾斯滕森的好友和接班人成為副帥,但是奧拉夫卻擔心卡爾成長起來會成為自己晉身一步的阻礙,于是就撥了3000名火槍手和五百名炮兵卡爾,讓他們帶領軍火物資跟隨即將啟程回廣州的周之藩等人去大明。
客廳內溫暖如夏,壁爐里的松木燒的劈啪作響,沙發上端坐的奧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