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小劇院名字中帶有小字,實則極為龐大。它坐落在翰林東北角,是一座全封閉的劇場與三層建筑緊切相連的弧形建筑體。
從外觀上看,它像一只靜臥蜷曲安然熟睡的大灰貓背影,毛發則由無數遮光材質夾層的透明玻璃板嵌成。十點鐘的太陽斜射到上面,玻璃墻上波光粼粼,那是玻璃板的邊角在閃爍青春的光澤。
走近劇院,勛章墻上掛滿了劇院創造的各種殊榮及合影留念。
1993年,舞臺劇《破霧》以其出色的題材,優秀的舞臺由原班人馬翰林學院還原被搬上了jl市國慶聯歡晚會的直播舞臺。
2001年,翰林在校學員肖初笙創作的斷片《簡》,登上了jl市雜志周刊,并出版省內外各大雜志平臺。同期,掀起了一股舞臺版本的《簡》熱,各大校園爭相竟用。
2002年,翰林古樂系古箏學員杜敏收到了來自中歐文化藝術交流節的古箏演出邀請函。
2003年,墨歌帶著翰林的名字走出了海外,國外各大媒體周刊上開始出現了翰林學院的恢宏影像,慕名前來研習中國古典文學的外國交換生一度踏破了翰林的門檻。
……
……
2017年,墨蕓學員的短篇《花舞云間》被收錄進jl青年雜志,并在首頁特別報道。此為舞臺完美還原落幕留念。
那是才發生在去年的事。
而中間省略掉的,則是秘密麻麻有幾米長的榮譽簡介,和他們展示過后的舞臺合影。
可以說,這里書寫了翰林的大半歷史。
難以想像,翰林建校一百多年,起初它只是一個不起眼的陋瑟學堂,一百年的風風雨雨,歷史變遷,它是怎么堅持到如今的。
據說墨歌只是傳承了翰林的文學精神,并不是翰林深厚文學內涵精神的創始者。
據說翰林起初只是一個陋瑟的小學堂,初名叫“翰林雅堂”。
……
此時,小劇院的兩扇深色大門向外敞開,人群只進不出,絡繹不絕。柔緩的細聲談論不時入耳,都是關于本次迎新會的節目內容。
人群中一個高大身影在劇院門前久久駐足,不顧路人時常投來的詫異目光,帶著一絲神秘的笑直直注視劇院灰色外壁。
這個人是楚明成,不知他來到這里因為什么。穿著一身與周遭環境完全不入格的衣服,站在草坪中間的大路中間,顯得極為高調。
沒有人對他指指點點,也沒有門衛把他趕出去,一方面是出于翰林精神包含的大度共融,開放和諧。另一方面則是翰林劇院是對外公開的,只要你是學生,持有各學校的學生證明,本著謙虛欣賞的心情來到這里,翰林學校都會熱情歡迎。
停頓幾分鐘,楚明成抬起腳步,走向劇院正門。
進了正門,是劇場外部走廊。沿著暖色燈光,夾雜各類奶茶點心自助的裝潢溫馨簡約古樸小店的走廊慢慢走過,楚明成隨便點了杯咖啡拿在手里,喝了一口便隨著人流進入劇場。
前面劇場熱熱鬧鬧,座位眼看就要爆滿。劇場后面后臺人員也在焦急準備著。舞臺上攝影師已經調整好攝影機和運行的機器,正坐在后臺休息室與設備人員聊天。
這只是一個小小迎新會,但是某電視臺卻對迎新會節目十分感興趣,說什么也要實況轉播,來給電視臺增加收視率。
畢竟如今的翰林,雖然談不上是如日中天,也算得上是正在崛起的一座新城吧!能拿到權限轉播出自翰林的節目,那可是榮幸之至,想必那個電視臺的高層工作者背地里一定沒少費功夫。
劇場已經爆滿,座位旁邊的空道上也陸續排上了人。已經占據座位的甚至不敢輕易離開,只怕單單一個去廁所的光景轉身回來自己就會連一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現實就是這么擁擠殘酷。
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