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良因前世最恨虛偽做作之人,她心底里更偏向待她親厚的姨母,認(rèn)為姨母是不會有錯的,小姨到底是庶出,和母親不是一個肚子爬出來的,便下意識的以為,小姨定然和畫良策是一丘之貉。
看她哭得可憐,也只覺得她是活該。
到她8歲那年,小姨及笄,夏氏為女兒選中了一門親事,對方是個體面的讀書人,家中也還殷實(shí),夏氏非常滿意,哪知,婚期剛剛定下,譚家卻出了事,那讀書人見譚家有了變故,立刻上門退親。
夏氏舍不得這門親事,死活不肯退。
誰也沒想到,從來都默不吭聲,逆來順受的譚蘊(yùn)晴,會有那么大的勇氣,不僅果斷要退親,還站出來將對方痛罵了一頓,罵對方寡廉鮮恥,無情無義,不配做個讀書人。
因為她的話,又正趕上天子下令,對所有身負(fù)功名之人進(jìn)行品行考校,那讀書人德行有虧,好不容易考來的功名最后還被革去了。
譚蘊(yùn)晴之名,第一次蓋過了兩個以美艷聞名遐邇的姐姐。
再后來,譚家大房的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龐大的家業(yè)落入了譚敬琛的草包弟弟譚敬文手中,讓二房白白揀了個大便宜。
譚氏姐妹當(dāng)初為了幫助父親渡過難關(guān),還將自己的陪嫁鋪?zhàn)印⑻锴f、果園等等全部變賣,湊了十多萬兩現(xiàn)銀,交給了父親,解了父親的燃眉之急。然而父親卻驟然離世,未留下只言片語。譚敬文也不肯承認(rèn)有這筆銀錢,無論姐妹倆怎么去要,他都以不知情為由拒不歸還。
而且,他手里還握有譚敬琛將名下產(chǎn)業(yè)全部轉(zhuǎn)讓給他的契書。
姐妹二人襄助父親的銀子,全部打了水漂。
因苦無證據(jù),只能啞巴吃黃連,不了了之。
畫府從此敗落,譚蘊(yùn)嫻夫家的醫(yī)館也受到了波及,被同行打壓,好幾年才恢復(fù)過來,卻已不復(fù)當(dāng)初的興旺。
譚家出事以后,沒過多久,譚蘊(yùn)晴竟一紙訴狀告到了縣衙。
一告譚敬文欲對庶嫂行不軌之事,逼死其生母夏氏;二告譚敬文謀害兄長,霸占其家產(chǎn);三告譚敬文私吞倆侄女陪嫁,共計15萬兩白銀。
一樁侄女告親叔的案子,轟動全城。
譚敬文是出了名的爛泥扶不上墻,又好吃懶做。一家妻兒老小,全靠著兄長過活,譚敬琛又很是照顧他這個弟弟,不僅好吃好喝的養(yǎng)著他這一房人,還將他的長子譚宏康帶在身邊學(xué)做生意,有意要栽培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對他比對自己的長子還要看重。
兄長做到了這個份上,可謂是仁至義盡。
譚敬文縱有一身缺點(diǎn),但對兄長卻一直敬重有加,以他的為人,便是借他一百個膽子,也做不出來謀害兄長的事情。
而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深得譚敬琛信任,平日行事也一向待人寬厚,譚敬琛提起他,也總說他性格太過良善,只怕將來會壓不住一眾管事。
次子譚宏靖相貌平平,本事也平平,從小到大,一事無成。
幼子譚宏曄對商賈之事一向敬而遠(yuǎn)之,反而于讀書上有些天份,是譚家兩房子弟中唯一有望走上仕途的人。平素里除了在縣學(xué)之外,時常會和同窗一起外出求學(xué),鮮少在家。
找來找去,也找不到二房有誰會為了大房的家產(chǎn),而做出如此泯滅人性的事來。
便是譚蘊(yùn)嫻兩姐妹,初初聽聞時,也覺得不可置信。
她們雖然損失了十多萬兩銀子,和譚敬文也因此撕破了臉皮,但譚敬文最多也就是見大房無子,想白白揀個便宜,那十多萬兩銀子,真要細(xì)論起來,譚敬文確實(shí)是不知情的。
姐妹兩個的陪嫁到底有多少,一直是譚家的秘密。
連譚敬琛的繼室都不清楚,自己的枕邊人,究竟給了姐妹兩個多少鋪?zhàn)幼雠慵蕖?
為了不給父親惹事,以免繼室眼紅,再鬧得家宅不寧,姐妹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