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對外開放軟件的源代碼了,就如我們當下這個世界,諸多行業都在拼命構建技術壁壘,布局高價值專利一樣。”
說到此處,杜凱宏的臉上再次浮現出了一抹激動的神色:“好在,這種資本家為了利益而作出的行動引起了一眾軟件開發者的憤怒,自由軟件運動就此開始。 “當然,我們身處經濟社會,總是要吃飯的,因此自由軟件也有自己的弊端,開發者們大多單打獨斗,精力有限,很難形成商業規模,以大規模的流通來謀求更大發展。 二十四年前,開放源碼的概念應運而生,巧妙的將自由軟件和商業流通兼容在了一起,自由軟件運動隨即轉化為了開源軟件運動。 如今,世界上的開源許可證已有了上百種,在包含許可證、包含源代碼、擔保責任、修改、散布、商用、專利授權等方面皆有著不同的規定,軟件開發者們可以輕松的在其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種。 圍繞著各類開源軟件,開發者們很快組建了各種開源社區。 這是以源代碼為核心,由地緣空間分散但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開發者根據相應的開源軟件許可證協議,以民主、合作的形式進行軟件的共同開發、維護、增強等知識創造與傳播活動的網絡平臺,同時也為成員展開交流學習與共同治理的網絡組織。” 杜凱宏說的興起,卻見同學們的眸中再次露出茫然之色,連忙解釋道:“說直白點,在開源社區里,每個人都可以積極地為開源項目貢獻自己的代碼,發出自己的聲音,得到他人的認可。 這種參與感與知識共享的認同感令開源社區形成了一種良性循壞,創造了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想世界。 新入行的開發者可以在社區里免費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當這些開發者成長起來后,又會為社區貢獻自己的代碼,將自己轉化的知識分享給社區里的其他人。 如果科學界可以復刻開源社區的模式,在各行各業創造類似的知識共享社區,讓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們在社區中學習、交流最前沿的知識,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成果,科學怎能發展不起來?” 話畢,杜凱宏走下講臺,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教室內安靜了片刻,旋即爆發出了一陣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