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瀟也想起了,這一次她回來以后,所看到的小鎮。
它已經不再那么寧靜了。
因為小鎮上掙不到錢,已經有很多年輕人,包括附近村子里的年輕人,都到廣州打工去了。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最高級別。
人類越往前發展,就越要奔向它去。
這個小鎮,它是那么地小。
每逢2,5,8趕集,用作集市的,也就200米長的地方,賣衣服,賣雜貨和小商品。
再往里拐,有一個小小的農貿市場,賣菜,賣雞,賣豬肉。
小鎮的風景很好,依山而建。
山上是青山綠樹,山下是金燦燦的稻田。
而小鎮,就在它們中間。
并不是將它們相隔,而是將它們相連。
起風的時候,她隨風飛舞。
不起風的時候,她美得就像一幅圖畫。
再遠處,是大涼山的母親河安寧河和安寧河平原,水量充沛,平原狹長,卻并不富饒。
土地貧瘠,多為松散的黃沙土,黃土中夾著沙子,收成一般。
這已經是這里最好的土地,可以種麥子,稻谷和玉米,洋蔥。
沿河兩岸的公路旁,有田地,有很多桉樹,也有很多全是石頭或者黃沙的荒地。
更遠處,全是雄偉的大山和松樹林。
山頂上如果有土地,那也是一粒一粒地挑去了大石頭小石頭,只剩下干燥的黃沙的土地。
那是花去了大量人力,精心耕作過的,可以種土豆。
松樹下常年積著半尺厚的松針,一點就著,燒木柴時要用它引火。
年老的婆婆會將它編成一米長的長辮子賣,一毛錢一個,掙點零花錢用。
或者,雨季,上山去采點蘑菇。
山下有的是田地,但是土層很淺,土質更差。
而且離河谷又太遠,缺水,產不出什么東西。
另外,還有大片大片,有很多碎石和一點點干土,只貼地長草的荒坡。
可以少量地放牧。
她知道這些,都是小學時候,野炊時所見。
還有,父親帶她去山頂上的彝族村長家時所見。
長大以后,她的活動范圍,就在這周圍兩公里左右。
本地之所以貧困,是因為,工業不發達,農業也不發達,畜牧業更不發達。
有人的原因,也受限于自然。
母親養她,從來不容易。
而她,卻認為自己花錢不多,父親單位有救助,上學有補貼,很容易。
但是,她另外還有開銷,還要為她想她的未來。
她這么一個大活人,天天蹲在家里,就是壓力。
母親,并不容易。
高中三年,同學的家境都很好,她的日子過得也不錯。
在一串紅,天天都是燈紅酒綠,火鍋店每天都要倒去大量的食物。
她簡直都忘了,自己是誰了。
母親的工作,如果讓她去做,她真做不下來啊。
接下來,她又靠什么生活下去呢?
除了純,除了幻想,她真的是,什么也不會!
生活這么難,而她竟還好意思幻想,還有心情幻想!
腰纏萬貫的人,在辛辛苦苦地埋頭苦干。
而一貧如洗的人,卻在大白天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滿腦子幻想!
小鎮的兩頭是兩所學校,一所是小學,一所是初中。
雖然兩所學校的師生加起來,有2000人。
但學生并不產生什么消費。
他們就像她當年一樣,從山里走出來。
她當年帶的是父親給她的許多錢,而這些學生,他們帶的是,從家里背來的米。
他們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