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沒有動力設備,所以劉延拓也只能拿人去填。
要是蒸汽機成熟。
那一臺造紙機最多也就兩三個人就足夠了。
由此可見機械和人力的區別。
除去造紙機,印刷機也是劉延拓設計的一大重點。
劉延拓所設計的印刷機便是古藤堡印刷機。
第一臺古藤堡印刷機誕生于1439年。
而如今是1420年底。
所以就就技術上來說,古藤堡印刷機,對劉延拓根本沒有任何挑戰性。
自然也被劉延拓直接放棄。
劉延拓想設計的是一種在古藤堡印刷機的基礎上改進型的印刷機。
轉輪印刷機。
因為造紙機已經可以讓劉延拓使用卷筒紙了。
自然轉輪印刷機更加實用。
轉輪印刷機采取連續給紙方式進行印刷,其原理是,印版上的空白部分親水斥墨,圖像部分親墨斥水,印刷時,印版上的油墨轉移到棉布上,紙張經過棉布貫通與棉布滾筒的壓合,然后圖文信息同時傳遞到紙張正反兩面,由此完成了印刷。
這樣印刷可以實現圖文并茂,自然比相對原始的古藤堡印刷機更好。
當然和后世所通用的轉輪印刷機比起來。
劉延拓的轉輪印刷機更加原始,也沒有用橡皮布,而是采用了棉布暫代。
同樣,這種印刷機需要很多人手動操作。
當然即便是采用手動。
這印刷的效率和效果也比如今大明所使用的印刷術更好,更高。
要是用機器帶動人力,那效率就更高了。
一切還是等著蒸汽機啊。
完成一系列設計后。
十二月二十八日。
劉延拓找來了王植,命其在工業區建立印刷廠,造紙廠,紡紗廠和織布廠四廠。
印刷廠和造紙廠招募男工,而紡紗廠和織布廠招募女工。
二廠的廠長也用山民中織布織的最好的王秀娟為紡紗廠廠長,李蘭為織布廠廠長。
而造紙廠劉延拓則選用了胡林為廠長,韓濤為印刷廠廠長。
這兩人都是最早跟著劉延拓制造水泥和玻璃杯的工匠之一。
手藝不僅精湛,而且人踏實穩重。
自然被劉延拓提拔。
劉延拓安排一陣后,王植便領命而去。
當日王植便找來胡林,李蘭四人。
開始招募鄉親,鐵匠和木匠等工匠,按照劉延拓所給的圖紙,打造四廠。
如今鋼鐵已經成功生產。
所以其中機器劉延拓選用的材料便以鋼鐵為主,鋼鐵打造主要結構支撐機身。
其他輔助結構便以木頭為主。
四種機械并不復雜。
劉延拓也對每一個機械內部結構進行了拆分設計。
再加上原料并不缺乏。
所以第二年的一月二十日。
四種機械分別打造出了第一臺樣機。
看著眼前的樣機。
劉延拓不停的點頭,并命人開始試機。
很快王秀娟操作紡紗機熟練的將棉花,蠶絲分別紡織成了棉紗和紗絲。
之后李蘭則用織布機將棉紗和紗絲分別制成了棉布和絲綢。
本來二女就是山民中的紡織高手。
再加上劉延拓的紡紗機,織布機操作簡單。
所以沒過一會,一大塊棉布和絲綢便擺放在了劉延拓的眼前。
看著眼前的棉布和絲綢。
在場的所有人都開心的笑著。
剛才兩種機器卡卡的轉動著,效率比原有的織布機快上了十幾倍都不止。
而且還是一個人就可以操作。
要是有個十幾臺,幾十臺,甚至上百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