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的。
更別說這些山民和山民,村民的孩童對劉延拓那是絕對支持。
所以就算三人有什么別的想法。
也不可能成功反對劉延拓。
別說這些山民不答應,就是各村的里長們也不會答應。
結果可想而知。
“二位學兄多慮了,此事我也身不由己,非我所愿也,且我幫助山民,乃感其救命之恩,非大德也,高師,張師皆乃德才兼備之人,如二位有真才實學,想必來年必然高中”
劉延拓定了定神,向二人拜道。
二人聽后,皺了皺眉。
“哎,不瞞建德兄,在下如今已二十有八,定啟兄也已二十有六,今日鄉試已是我等第四次參加了,自十五歲為童生以來,屢屢參考,確屢試不中,如今也非洪武之時,哪怕秀才也能入仕,我二人也并非胸無點墨,非無實學,只因出生微寒,受人排擠,這才屢試不中也”
虞成獻向劉延拓拜道。
“想我等早年也算出息,早早得童生,生員加身,然因家境貧寒,如今即將而立,確無官身加身,以致如斯地步,我等也是毫無辦法,才想求助于建德兄啊”
郭敏汝也嘆道。
之后二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向劉延拓述說著自己的過往。
劉延拓聽后,皺了皺眉頭。
原來二人家境雖然不算富裕,但是早年家中還是有兩畝薄田。
這些還得拜朱元璋時期的恩澤。
按后世標準,那也算是小康家庭。
二人也家境較好,故而早早的能夠入讀廣州學院,學習知識。
而又因為二人勤奮好學,再加上二人也想讓自己家人更進一步。
故而在學院中極為刻苦,故而早早的考中童生,生員。
獲得參加科舉的機會。
只是讓二人沒有想到的是。
這時二人家中確突遭變故。
家中薄田被士紳,高門以各種理由強行兼并。
而二人也在考取童子試的過程中敗北。
未能考中秀才。
雖然拿到了院式二等,勉強獲得了參加鄉試的資格。
然而在鄉試中確屢屢不中。
而家中也因沒有了田畝收入,而生活日艱。
到如今二人上不能通過鄉試考中舉人。
中不能在考童子院式獲得秀才。
下又不能幫助家里,解決困境。
可謂是進退兩難啊。
當然這二人僅僅只是一個代表。
其實如二人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原先家中還有些薄田。
然而確被士紳階層以各種理由兼并。
而又不能考取秀才,舉人。
并不能改變自己平民身份。
最終只能艱難度日。
虞成獻和郭敏汝還算好的。
如今家中因為父母勤勞,勉強能糊口。
比二人過得還慘的人,大有人在。
而也因為二人不能更進一步,家中收入也很微薄。
故而如今都要到三十而立之年。
連媳婦都沒有取上。
讓二人如何甘心。
如今擺在二人面前的路。
要么繼續堅持參加科舉,要是能考中,那就是命運改變,一步登天。
要是考不中,那就只能如此艱難渡過余生。
所以當二人才將希望都寄托在了劉延拓的身上。
劉延拓聽了二人訴苦,心中思索著。
人生百態啊。
這大明立國才多久啊,也就五十多年吧。
土地兼并,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了啊。
“還有和你們一樣的人嗎”
劉延拓想了想,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