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手互相揉搓,先把泥巴搓圓,再慢慢的把上端揉尖。
“在野外制作陶罐一般使用泥條盤筑法或者手捏法。”
“泥條盤筑法做出來的陶器會更加美觀,沒有太多縫隙,但是燒陶的時候對溫度的要求會更高一點。”
“我好像沒有這樣的條件,窯子的溫度很難達到盤筑法的標準,所以我準備用手捏法。”
“我先做一個錐形的圓錐體,再用手指再中間戳個洞,慢慢的沿著這個洞把泥胚撐開。”
牧清介紹著,手里的泥胚被慢慢的捏圓捏大。
“泥土在手捏成型的時候不能心急,整體的形狀變化不能太大。”
“把厚的地方往薄的地方勻,不斷的改善讓它整體的薄厚度傾向于均勻。”
一大團泥土,慢慢的在牧清手里變成了體圓,頂部有裙邊,還帶了一些褶皺的陶器。
牧清把捏好的陶杯那得遠一些看了看,不由的皺了皺眉頭。et√
是不是太干了,頂部有好多裂縫。
看起來并不是很容易捏,不知道燒完會是什么樣的。
這個杯子有點小了吧,感覺不到三百毫升。
都說了先練手,成功了以后再捏大的也來得及。
看這造型,怎么有點像迷你版的夜壺
看見這條彈幕飛過,牧清皺著的眉頭舒緩看來。
嗯
難怪它覺得莫名的眼熟,原來是這樣。
一只手托著底部,另一只手慢慢的調整著,把頂上的裙邊捏平,捏成一個平口的杯子。
“這樣,基礎的定型就算是好了。”
牧清把捏好的陶坯放到鏡頭前,整體是一個下大上小的半截圓錐形水杯。
可以看得出來,整個陶坯上還是有很多細小的裂縫的。
“手捏法捏出來的陶坯,就是會有很多這樣的小裂縫,我現在要用泥漿膠合一下四周,把這些縫隙抹平。”
“這是個精細活,要保證整個陶坯從內到外,從上到下,整體沒有任何裂縫。”
牧清把捏好的陶坯放在一邊,另外拿出一團泥土,隨意搓圓之后按出一個凹口,往凹口里倒上水。
之前摔打泥團的位置沾了很多泥在上面。
牧清一手拿著陶坯,另一只手用手指沾一下水,在石板上搓搓,蹭一點稀泥在手指上,細致的抹在陶坯的縫隙上。
外側修理好,整個杯子看起來就非常的細膩光滑了。
厲害了我的爺。
你大爺始終是你大爺。
像極了人類發展必不可少的遠古人。
好精致,牧爺這種重度強迫癥真的蠻適合做這個的。
別做盤子了,竹盤子挺好的,做個杯蓋配套吧。
火罐制作完成,哈哈哈哈哈。
牧清繼續沾水,沾泥漿,休整陶杯的內側。
一個小小的陶杯,就已經耗費了牧清不少時間。
“哈哈,終于弄出了一個陶杯。”
所有的縫隙都補好,牧清拿遠看了看,又拿近看了看。
真是越看越喜歡。
越看越覺得自己還是蠻厲害的。
扯過一片沖干凈且已經沒有多余水分的芭蕉葉墊著,牧清把陶杯放到一邊。
轉著發酸的脖子,把火堆上已經沸騰了一會的竹筒拿開。
拿了兩朵金銀花扔進去泡上,放在一旁等它自己晾涼。
“這個杯子捏的還是不錯的,我再捏一個碗出來。”
“捏陶不同于編竹子,竹子編不好充其量只是有點丑,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能將就用,陶坯沒捏好可就前功盡棄了。”
本來今天是計劃要去背風坡的,現在只是一個陶杯,已經耗費了牧清很多時間。
感覺到自己最后處理陶杯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