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一統之后,楊堅勵精圖治,經過數年發展,整個大隋歌舞升平,一片欣欣向榮。
楊堅多年來堅持任賢用能不看出身,儒家見此激動不已,不少儒門子弟在大隋做了官大展鴻圖,攝于楊堅之威,天下士族雖有不滿卻不敢言語。
昔日楊堅聽從崔御史之諫,大力改革吏治,后來其又召見楊廣,得知江南不僅恢復了戰后農耕,百姓富庶納稅錢糧還在北方之上。
楊堅得密報了解到楊廣在南方居然推行與大隋孑然不同的土地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土地制度之下,南方糧食與日俱增,糧倉之中早已填滿,楊廣甚至下令修建新的糧倉。
仔細研究之后,楊堅在整個天下推行相應的土地制度,百姓為此歡呼雀躍,士族沒了土地但楊堅卻給予了其一定的封邑。
封邑之內士族可留半數賦稅錢糧做自用,余下皆上繳到朝廷在各地興建的糧倉之中。
楊堅個人更是厲行節儉,平日為政威嚴不失和善,朝野上下無不拜服,廉儉之風在百官之中盛行。
天下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土地,百姓安居樂業,小士族手下的軍隊甚至都慢慢消失。
百姓居有所安,食有所安,萬民歸心,長安宮養心殿中楊廣與龍脈融合日益加深,但其仿佛放下了爭雄之心,氣息內斂,好似普通人一般。
廟堂之上和諧萬分,但江湖之中卻風起云涌,當日長安城云臺之戰四大領軍之人物的姓名更是口口傳誦,激勵了一批后輩。
各大教派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其中又多依附于儒道釋三門之下。
儒門入世修行,已與大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北天師道入了道籍的武者仍享受錢糧俸祿,佛門當日曾言與楊堅因果已完,但楊堅仍封下了大量田邑。
三門發展已臻至幾百年來的巔峰,天下間多了許多仗劍走天涯,鏟盡人間不平事的儒家門生。
也多有道士、僧人祈福、化緣,百姓有余糧,自是給予,以結善緣。
隨著盛世到來,楊堅徹底以身合龍脈,然而不知為何,根據龍脈氣運感應,天下仍有數地不在楊堅掌握之中,楊堅隱隱明悉。
公元596年春,楊堅頒下詔書,要集天下英才于長安,組建九龍護衛,同時令韓擒虎協助晉廣坐陣南方。
楊素以大將軍之名,統領九龍護衛,可先斬后奏,只對楊堅負責。
其詔書之中明言,九龍護衛以九為制,設九大統領,八十一小統領,不阿、張萬坤、清志、武青婉、阿蠻之名俱在其上,五人到長安者便可領一支九龍護衛。對此天下英雄毫無異議。
司徒劍身為隋朝重臣大司馬,自然無法再領兵,而且儒門更講入士為官,是以楊堅詔書之中并未提及。
北天師道祖地,佛門祖庭自有人親自送去詔書,余者則以布告形式貼遍了各州縣府。
天下教派聞風而動,多數沖著小統領之位而去。
楊廣得楊堅召見之后,沒多久便頒布了新的土地制度,同時對南方的態度也是任由楊廣自治,楊廣心中安定,身邊又匯聚了一批門客,壓在內心深外的野心慢慢開始釋放。
多年來,楊廣在南方所為看在楊素眼中,大將軍對這位晉王殿下甚是看重,楊廣身為皇族,又是楊堅親子,平日待人大方隨和,慢慢的楊宇也開始傾向楊廣。
詔書傳至江都,楊廣令人張貼,宇文浩看到詔書后,匆匆向晉王府趕去。
楊破軍如今可謂是楊廣坐下第一紅人,其不僅兩次救下楊廣性命,平定南方之亂立下大功,更是幫助楊廣改革南方土地吏治。
如此能文能武,卻不掌兵,且大多數時間住于金陵,每日研究佛道兩門的經書,孜孜不倦。
原來當日長安消息傳來之后,對宇文浩的震動頗大,以傳言與自己所見結合,宇文浩斷定當日所見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