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著謝副局長等人來到基地的,就是一支兩百余人的部隊。
這支部隊之所以會是兩百余人,是因為按計劃最終要將其精簡為一個連也已經一百余人。
按照我們訓練的習慣就是用末位淘汰法嘛,所以剛組建時的部隊人數總是要比計劃的人數要多上一部份。
但是后來我才知道武警部隊僅僅只是一個連隊根本就不夠用,就算是我們這是試驗性的,就算我們僅僅只是與某某省城的公安局合作。
帶領這支部隊的叫張勇,據說他還在自衛反擊戰中還立了個一等功。
問過之后就知道這事果然不假……這事其它在他的檔案里都有記載,可是做了營長到現在,我是看了文件或是檔案都頭疼,有時候更喜歡用交談或是聊天的方式知道手下都是什么樣的兵。同時我也覺得這更能促進我和部下互相之間的了解,在交流時至少還有動作和表情不是?從這些不經意的動作或表情什么的,我就能看出一些對方的性格。
就比如這個張勇,在說起自己立功原因的時候,也就是講到自己如何接連炸了越鬼子三個碉堡工事為部隊掃清進攻障礙的時候,讓我很詫異的是他竟然是用十分平淡的語氣進行描述的……這要是其它人,在上級問起自己功績的時候免不了就會加上幾句語氣詞或是一些與內容無關的感嘆句。
比如當時還真危險,可是我一心只想著什么什么;又比如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嘛,就沒多想了。
諸如此類的話這時代的人總是會掛在嘴邊的。但張勇卻沒有這么說。而是十分平靜的描術。就像是第三者在說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一樣。
所以在他說完之后,我就緊跟著問了張勇一句話“當時你為什么要這樣做?”
張勇滿臉的不解,抓了抓腦袋反問道“這……不是應該做的嗎?”。
于是我就明白了,他是把這舉動當作自己職責范圍之內的事,沒有什么為什么,而且他還認為每個人在那種情況下都會那樣做。
我也不知道這是責任感還是天真或是是笨還是什么的,但我至少知道一點,像他這樣的兵。在碰到危險和困難的時候不可能會退縮,甚至連猶豫都沒有。
這一點對于一名戰士來說很重要,因為有時明明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價就可以擊潰敵人或是打開敵人防線的突破口,但有些戰士卻會在想
“我該上還是不該上呢?”
“別人都沒上,我冒著生命危險上值嗎?”。
“我上有老下有小呢,萬一回不來了怎么辦?!”
……
于是戰機就在這猶豫中消逝,而且是一去不復返,之后再后悔也來不及了。
就像張勇連端了越鬼子的三個碉堡工事一樣,他其實就是什么都沒想,看到機會來了抱著包就上。炸完一個碉堡后還沒等越鬼子另一個碉堡反應過來,也就是另一個碉堡的越鬼子還以為右翼的碉堡還是在自己人的控制之中……這是由碉堡對外界敏感度不高的原因決定的。這一方面碉堡與坦克類似,同樣也是有厚厚的防御、只有一個小窗口對外,而且碉堡在戰斗進入白熱化的時候還在“嘩嘩嘩”的往外打槍,于是沒有發現兩側的碉堡已經失守也是很正常的事。
于是張勇不假思索的又奔向第二個碉堡,接著又奔向第三個……如果不是手榴彈已經用光了,我懷疑他還會用最快的速度奔向第四個、第五個。
所以戰場上的東西說不清,有時就是一個連隊的人猛攻猛打,打了半天也拿不下一個碉堡,有時一個人連毛都沒少一根就能接連拿下幾個。
會有這么大的區別的原因,就是有沒有戰機并且能不能當機立斷的抓住這個戰機。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就決定讓張勇繼續擔任武警連的連長,雖然這時的我并不知道他的軍事素質怎么樣……做為了一名指揮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