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我們合成營可以說與裁軍無關,但我們還是感受到了這次裁軍所帶來的一次“地震”。原因很簡單,我們所在的基地就駐扎著不少部隊,而這些部隊就正是裁軍的對像。
因為裁軍的事與我們合成營無關,所以對裁軍方案我并不關心,我更關心的是合成營的適應性訓練……合成營剛剛從高原回到平原,對武器裝備又要重新適應一段時間了,否則一旦有任務還是按高原上的作戰習慣,只怕就有麻煩了。
不過我們這是部隊,組成部隊的都是兵,身為一個兵對部隊的的重大改革總是會特別關心的,尤其是合成營的戰士們還來自各個不同的部隊,雖然他們現在已經是合成營的兵,但對原部隊都還有感情,甚至平時一有機會他們還會回原部隊看看,所以免不了會關心下原部隊的消息。
于是在閑睱的時候,我就會聽戰士們甚至干部們聊起這次裁軍。
這次裁軍大多是裁干部,指標在六十萬左右。這是由于我軍機關過于“庸腫”的原因,每個軍區都有十幾名甚至幾十名領導,還有什么“團級保密員”、“營級打字員”等等,一個數據是這樣的,幾個國家大致比例是蘇聯1465,德國110,法國117,而中國卻是1245,也就是將{長}{風{cf][x}近一個官指揮兩個兵打仗。
對此我的感受倒不是很深,因為一直以來我都不覺得我們部隊有這么多的“官”。
后來想想才明白,這也許是因為我長期在一線接觸的是基層的原因。另一方面。我手中的這支合成營又是長期執行高強度任務的戰斗部隊……有句話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像我們這樣的一支部隊是直接面對各種戰斗的,所進行的訓練都是完全面對實戰,要是也像其它機關一樣“庸腫”的話只怕根本就沒法在戰斗中生存。
所以在聽到我軍官兵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二時就連我也大吃一驚,這樣還真是有比要“精兵簡政”一番了,否則一支部隊上了戰場一大堆都是干部,這些干部在戰斗中不但不會有多少實質的作用,反而還會給后勤補給增加壓力、給戰士們的保衛工作增加壓力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部隊的戰斗力。
另外四十萬的指標就是針對戰士的。這四十萬雖然相對干部來說人數已經少了許多,但裁軍力度也是相當大了。
尤其是這其中要裁掉的部隊許多還是跟越鬼子打過仗立過功的老兵……這就讓許多人想不通了。
這如果站在咱們當兵的角度上來說,那還真是有點想不通,要知道咱們這些兵可是在戰場上跟越鬼子拼過命的,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怎么能說裁就裁呢?!
但如果從國家的角度來說,裁軍的目的一個是精兵簡政提高部隊的整體文化素質,另一個是在同樣的軍費下可以把省下來的錢投入到先進裝備的研發上,這些都是建設一支現代化軍隊所必須的條件。
其實要我說,這裁軍主要還是由步兵在戰場上的重要性越來越低決定的。
如果是像一戰、二戰時代。打起仗來動不動就是幾萬、十幾萬人的大沖鋒,那充足的兵源就是勝利的前提。再怎么裁也裁不到當兵的頭上。
但歷史的趨勢就是這樣,隨著科技的進步及各種裝備的高度發展,海陸空三軍的重要性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轉,這使得軍隊也不得不進行這次“痛苦”的轉型。否則的話,有一天當我們走上戰場的時候,在敵人眼里不過就是一塊塊裹在軍裝下的肉而已。
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沖突的時候,軍人就不得不再一次做出犧牲……這是我軍的特色,個人要無條件服從集體,或者說軍人要無條件服從命令,雖然這個命令是讓戰士走出軍營。
我們看到的,就是附近操場上一次又一次的動員大會……我從沒有看過這么壓抑的動員大會,以往的動員大會通常都是戰士們精神抖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