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掛滿了沙袋,越鬼子浪費了點時間就是為了折騰這玩意的。
應該說這一招很聰明,原因是火箭筒這玩意的破甲原理是在擊中目標的一瞬間形成一種高溫(1100度)、高速(7000到10000米每秒)、高壓這種三高的金屬射流,就是這種金屬射流會像高壓水槍噴射在爛泥一樣穿透坦克的裝甲,接著這種高溫射流還會繼續前進,甚至會在穿透裝甲后產生噴濺效應,在坦克車體內四處濺開殺傷里面的坦克乘員,要是擊中了油箱或是炮彈還會產生殉爆引起二次殺傷。
這也是為什么坦克被火箭筒擊穿后,外表看起來只有一個小洞,而里頭的乘員卻無一幸免甚至整個坦克都被炸上天的原因。
當然,越軍很好的解決了殉爆的問題,那就是油箱里只存少量的燃油……反正這坦克也只需要開上短短的一段路。炮彈也就在炮膛里儲備一發,反正基本沒機會開炮。
這就使我軍的火箭筒有點無用武之力……當然,要說沒用也有用,那就是能將坦克打癱并殺傷里頭的坦克成員,但這本就是越軍預料中的事。
現在,他們又在坦克外頭加掛沙袋……由火箭彈的穿甲原理我們知道,這么一來火箭彈就在擊中沙袋時就噴出金屬射流了,而這金屬射流還必須穿透厚厚的沙袋,被沙子分散了一部份能量甚至已經無法集中成一股射流打一點后,再打在坦克的裝甲上。
很明顯的,這會在相當程度上降低火箭彈的穿甲能力,不說殺傷內部的坦克乘員,就連能不能打癱坦克阻擋其前進都是個問題了。
這種情況在一般的戰場上是不會發生的,原因是在戰場上坦克的機動性也十分重要。可以想像,原本就十分笨重的坦克要是再掛滿了沙袋,那么在戰場上只怕就跟一頭步履蹣跚的老牛一樣只有挨打的份,甚至這些沙袋一旦被流彈或是彈片擊中很快就“漏沙”之后就起不了任何作用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現代坦克會流行在坦克裝甲外再加裝“反應裝甲”的原因。
但是在當前這種特殊情況下,這沙袋式的原始的“反應裝甲”卻很有用……我們用子彈打破沙袋使其“漏沙”嗎?要知道越軍坦克上來時首先是在坦克殘骸之后,同時也因為山路拐角的原因,我們的子彈根本就打不到目標。
一旦等越軍坦克推掉坦克殘骸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了,這時的越軍坦克已經距離我們很近,就算這時候我們打破沙袋……但還沒等沙袋里的沙子漏完,這輛坦克只怕已經成功的沖進了我軍陣地并掩護著一大幫的“蝦兵蟹將”對我們大殺特殺了。
所以越鬼子這一招很明顯的就是想最大程度的消耗我軍的彈藥……因為我們能用的辦法就是先用一發火箭彈將沙袋炸飛,然后再用一發火箭彈或是防空導彈將其炸毀。
越鬼子或許是對他們的這一次準備很有信心,所以這沙袋坦克后“嘩啦啦”的跟著一大片的越鬼子,幾乎就塞滿了整個山路。
好在我們事先已經有所準備……確切的說我們的這種準備是歪打正著,我們之所以做了準備是為了節省防空導彈而不是料到了越鬼子會玩這一招。
掛滿了沙袋的越軍坦克緩緩的開了上來,也許是由于越軍時間緊迫所以這些沙袋有的掛得并不是很緊,于是在坦克上搖搖晃晃看起來十分笨拙。
當坦克進入我們預先埋下包的下方時,埋伏在我前頭的粱連兵回過頭來看了看我。
我知道他那是什么意思,該到進攻的時間了。
但我卻沒有下令,還在繼續等著……
我打算給越鬼子來一下狠的,要想給他們來點狠的那自然就得誘敵深入,于是勿自把坦克往里頭放而沒有下令開火。
這一來倒是越鬼子開始猶豫了,首先是坦克放緩了前進的速度,接著就是朝我軍陣地里“轟”的開了一炮并打了一梭子彈。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