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納諫的皇帝,但也是有自己主張決斷的皇帝。若是皇帝始終堅持自己觀點,李蘇二相便會識趣的讓步,然后私下里商量著事情的細節,盡量把交待下來的事情做好,不至于簍子捅得太大。
而今日朝堂爭執之事,卻終于是落下定論了,李蘇二相讓步,當朝所有身負武藝之人,必須登記在冊……
李剛和蘇秦,在上元夜踩踏事件發生時,正在永安樓里相聚,雖有所耳聞,但畢竟未曾親眼目睹,因此很難感同身受。
但是皇帝趙禎站在城頭之上看得是一清二楚。固然是兇徒行兇所致,可更加可恨的便是那些身負武藝之人。恐慌已起,他們若是隨著人群奔跑至弄里坊間,也不至于被踩死這么多人。
而這些人,憑借個人勇武,在人群中左沖右突,甚至惡意擠壓推搡,才使得事態進一步惡化。
這樣的百姓,若是不給他們腦袋上懸把劍,他們以后行事時,便依然會像上元夜一樣肆無忌憚!
馬車骨碌碌的行駛在青石板鋪就的路面上,李蘇二人在車廂中隨著馬車的行進,身體自然搖晃著。
“身為臣子,自當為陛下分憂,事情既然已經定下,耐著性子去做便是了。”
和趙禎起爭執最多的,其實就是李綱,而蘇秦多是起到調和的作用。
“此事說來容易,實施起來太過困難,若那些武人不肯配合,朝廷又當如何自處?難不成要緝拿他們不成。”
“事情總歸是一步一步做的,官家也沒要求短時間內完成。官家素來圣明,也知事情輕重,做與不做和做成與做不成,還是有區別的。”
李綱知道蘇秦所言十分在理,這種事情,只要放出風聲著手實施,便是一種威懾。不過即便心知肚明,依然嘆了口氣,搖了搖頭。
“京兆府周邊,此政實施相對容易,但……其他州府,那些皇族貴戚們……”
話沒說完,但言下之意已經十分明顯了,蘇秦也緊皺著眉頭,點了點頭。
漢朝至今已兩百余年,開國皇帝大肆分封爵位之后,歷代的皇帝對這類恩典都十分克制。經歷了如此多代帝王,也就零星幾人依仗著軍功,進過爵位。
那些分封的那些勛爵們,雖無軍政大權,無法給朝廷帶來什么實質性的威脅,但在地方上,和各方各面縱橫交錯,盤根錯節間便會成為一種施政的阻力。
李蘇二人各自沉默,想著些許心事,琢磨有何辦法可以打開局面,車夫一聲“吁——”,馬車停了下來。
李府,已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