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決定腦袋,政治是沒有對錯之分的,有的只是利益。
唐儉,裴寂以及竇威為首的鴿派主張議和,打不打得過自然是重要一方面,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像唐儉說得那樣。
頡利只要主力往渭水北岸一扎,牽制住大唐主力,其余偏軍就可以肆虐整個關中平原,這次南下突厥是騎兵為主,在唐軍主力被頡利主力牽制下,大唐根本沒有余力去應付這些劫掠為主的突厥偏師。
而一旦關中平原被大肆劫掠,損失最重的是誰?百姓能有多少錢糧可以被掠奪?當然是各大世家損失最重。
所以才有了朝堂要員都主張議和的局面,這是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至于賠款和納貢,大不了來年多問百姓們收點稅就得了,對各大世家毫無影響。
李孝恭此時站出來說要打,那就觸及各大世家的利益了。
房間中陷入爭吵,一邊是以李孝恭等一兩個高級將領為主的鷹派,他們給的說法主要是兩點
第一點,如果每次對突厥忍讓,不敢和其決戰,那么突厥將會一次次變本加厲,我大唐的軍魂也會在一次次的妥協中喪失,到時候沒有一個將領敢與突厥軍交手,整個大唐將會沒有可戰之兵。
第二點,此次頡利攜20萬大軍南下,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平時突厥即使南下劫掠,也從未有如此大的規模,而小股騎兵是非常難以追擊的。現在頡利竟然率20萬大軍進入關中腹地,南北縱深幾百公里,一旦突厥戰敗,這幾百公里的縱深將會成為突厥主力回漠北草原的死亡之路。
一般如果大唐軍隊北上攻打突厥,最困難的不是打不打得過,而是你怎么找到突厥的主力部隊,這個時代可沒有衛星地圖,茫茫草原,千里無人煙,你想打,也得找得到人啊,什么,你說要深入腹地?你不怕糧草被截斷,到時候十幾萬人活生生餓死在草原?你說霍去病怎么可以直搗黃龍,大哥,你先看看霍去病吃的是啥?
而以裴寂,竇威,唐儉等人為首的鴿派,他們的觀點也是兩點。
第一,打不打得過的問題。現在整個長安滿打滿算十萬兵力,全國的勤王兵力是有,但基本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駐守在各個重要軍鎮呢,你要調動這些大軍,一來是糧草問題,第二就是大軍一動,原來的防守將會薄弱,那其他敵對勢力將會蠢蠢欲動。
退一步說,即使這些勤王部隊過來了,就能抓得住頡利主力了嗎?人家是以騎兵為主,想走就走,你攔得住嗎?你來的人少了,人家轉頭就把你吃了,你去的人多了,人家不跟你玩了,你能拿人家怎么辦?
第二,有沒有打的必要,打仗的代價和求和的代價,哪個更高的問題。大唐剛剛結束隋末紛爭,元氣才恢復了一點,就要再次進行一場席卷整個關中平原的戰爭,那對新生代的大唐將會是一個毀滅性的災難。而求和的代價相對小一點。
鷹派和鴿派就這個問題整整討論了一天,期間李淵一直沒明確表示支持哪方,一直到日落時分,鴿派逐漸占據上風,最主要的原因是兵部各級將領經過雙方的兵力對比后,發現這場大戰大唐基本不可能贏。
最多只能打和,等突厥劫掠完后,眼睜睜看他們離去,這樣的話,還不如議和來得劃算,也能少死一些百姓。
但雙方也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各個方向的勤王兵力依舊要召集,朝長安聚攏,原因就是怕頡利真的覬覦長安,防止他畢其功于一役,雖然這個可能性很小。
事情談完已經晚飯時分,一群大臣告辭后,紛紛三三兩兩從皇宮走出。
“玄真,李孝恭今天的表現不太尋常,按理說,以他的性子,不可能站隊的,尤其是你和我都主張議和的情況下……”
裴寂和竇威兩人走在人群后面,小聲說著話,兩人年紀都不小了,竇威更是年邁地連走路都需要有人攙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