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占優外,其戰斗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騎兵到達目的地后,往往下馬作為步兵投入戰場,亞歷山大時代的馬其頓騎兵就是如此。
弓箭是突厥和大唐騎兵最重要的作戰武器,它的使用也受到馬具的嚴重制約。沒有馬鞍的時候,在奔馬上射箭極為困難,因為騎手一邊要雙腿使勁夾住馬腹并保持平衡,一邊還要雙臂用力拉開弓并盡量使射出的箭命中目標,即便是自幼生活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這一作戰方式也是非常低效且難于實行的,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停住馬射箭或干脆下馬發射。
所以突厥人發明了原始純木質馬鞍和用皮革、麻纖維制作的馬鐙(或者說只是一種“綁帶”而已)。由于無論突厥原來放牧地還是途中經過的地域,多半是稀樹草原和沙漠,缺乏樹木,這就限制制作木質馬鞍的數量,僅僅只能供貴族和作戰士兵使用;同時在需要將供應不足的木材用于制造馬鞍和弓的情況下,也不大可能再改進制造木質雙馬鐙,至于主要用于打造武器的金屬則更加缺乏,用其制造馬鐙更加不可能。
當馬鞍投入應用后,它給予騎手一個縱向的穩定作用,使其可以在飛馳時向前方射箭,但由于橫向上缺乏馬鐙,導致無有效支撐,朝左右方向甚至轉身向后射箭時仍然容易跌落,是很危險的。
綜上所述,培養出一個合格的騎兵代價是非常高的,即使是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突厥,還是有很多人只用得起非常簡易的原始馬鞍,馬鐙僅僅裝備了很少的將領而已。
這些突厥騎兵的出戰,也變得非常危險,不僅要面對敵人,還要注意自身,一個不小心跌下馬,那就真成了落地成盒了。
李承道敏銳地抓住了這一點,玄武門之變后就開始大量儲備制造馬鐙和馬鞍,為接下來的大戰暗暗做準備。
而且他制造的不是突厥那種原始的木質馬鞍和馬鐙,而是直接采用的鐵質高橋馬鞍和鐵質雙馬鐙。總動員之后,李承道甚至派幾千上萬人三班倒不間斷制作,目得就是為了扭轉唐軍和突厥在騎兵上的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