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有一只龐大的商隊入城。
樵夫們不到正午就把干柴賣光,一群人喜氣洋洋的在城門商量了下,決定避開酷熱的日頭,等到下午再回山去。
一群孩子聽了,都歡呼一聲,向城下庾獻那里奔去。
這道人會講很多有趣的故事,而且城墻下背陰,還時不時有涼風環繞,十分舒爽。
這道人似乎對這些孩子們格外寬和,時間久了,就連那些大人也敢去陰涼處聽故事,或者躺著呼呼睡上一覺。
庾獻隨口給孩子們講了幾個小故事,見那人這次湊得格外近,當即笑道,“我見你們父母每日砍柴很是辛苦,為何不尋些別的營生?”
幾個孩子哪懂這些,聞言面面相覷。
或許是見場面冷了下來,或許是被勾起了談興,離得近的那人嘆了口氣,接話道,“山中土地干旱貧瘠,產出又少,比起我等老家河東差了很多。那道長可知道,為何我們放著好好的土地不種,逃亡成皋山中?”
不等庾獻開口,那人就說道,“自從黃巾之亂起,河東就被黃巾余部白波賊幾番劫掠。后來官兵來平叛,打跑了白波賊,官兵又把我們搶了一次。白波賊吃了虧不肯干休,引來了南匈奴右賢王于夫羅,于夫羅打走了官軍,又把我們搶了一次。”
“春日里辛辛苦苦的種了,秋日里的糧食,卻無半顆落入嘴里。我等無奈,這才背井離鄉,流離在外。除了在山中無人處開幾畝薄田,再就是靠這把子力氣砍點干柴,來山下販賣,換些食鹽布匹。如今這年景,活著就已經不易,還挑揀什么營生。”
庾獻聽了也很是唏噓。
他想了想,看著那人說道,“我倒有個主意,不知道你肯不肯聽。”
那人疑惑的看著庾獻問道,“道長莫非有什么法子?”
庾獻聽了不答,反問道,“你打柴為生,每日能得幾個銅錢。”
那人想了想說道,“好的時候,能有二十個銅錢。”
庾獻點點頭,對他慢慢說道,“離這里不遠就是黃河,你何不去黃河里釣些魚來。那些武官和商人都喜愛享受,送到城里,應該能賣個不錯的價錢。”
那人聽說是這個主意,臉上有些失望。
“道長有所不知,前幾年的時候黃河發水壞掉了一段河堤,現在若想捕魚只能再往上走上幾里。現在天氣炎熱,等我釣個條,再趕回來,恐怕那魚早已腥臭難聞。”
那人說完,半天不見庾獻回話。
好奇的看了過去。
庾獻正好回望過去,平靜的說道,“你不試試又怎么知道?”
那人支吾著沒有回應。
心中卻道,這道人莫不是消遣我吧?
孩子們聽的無趣,頻頻在旁打岔。
庾獻能做的已經做了,剩下的就看自己和那寶貝是否有緣分了。
于是順勢又給孩子們講起了故事。
孩子們聽的喜歡,一個勁的追問著前因后果。
躺的近的那人卻睡不著了。
他想著庾獻的話有些糾結,也跟著聽了一會兒故事。
忽而又覺得庾獻的故事有些道理,或許給出的主意也不算差。
等到過了午時,眾人慢慢回山。
路上的時候,那人仍舊神思不屬。
有人好奇的打聽,那人還未回話,那些孩子們已經七嘴八舌的把事情說了。
眾樵夫聽了,都覺得有些不靠譜。
“吃魚都吃新鮮的,誰會去買發臭的魚。”
“其實也是個法子,我們可以用壇子裝了水,釣上來就用壇子裝著弄過來。”
“壇子有多重?再裝上水又有多重?這翻山越嶺的搬回這壇子,只怕比打柴還要辛苦。若是一不小心打破了,折的本錢不知幾時才能賺回來。”
“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