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在娘家呆了兩天,溫家也進一步了解了如今的寧千尋和溫小離,為兩人的轉變而感到欣慰,道別是千叮嚀萬囑咐,讓往后帶著千尋時不時回家坐坐。
初四下午,溫榆楓趕著馬車,送寧千尋和溫小離回家。待到寧家,寧父寧母與溫榆楓寒暄了許久,又帶了許多寧李氏種的菜才讓走。溫榆楓作為小輩,本是拒絕的,未果,終是塞了好些才離開。
輕松的日子總是很快過去。
過完年,溫小離回到了布衣閣,而寧千尋也回了豫墨書院。
四個月后,溫小離這頭生意做的紅火,宋明玉在上京城打通了銷路,而布衣閣也沒有年前那么忙碌,溫小離現在的工作就是畫畫設計圖,指導指導繡娘,再也不用像當初那般挑燈夜戰。
宋明玉在織造署新開了成衣加工線。至此,溫小離的分紅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宋明玉給得分紅也越多,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小富婆。往溫家送了不少制作精良的衣服,總想著是彌補過年時的缺憾。
而寧千尋,也終是不負眾望,中了舉,收到喜訊的那天,溫小離特意告了幾天假,一家人慶祝了一番,而溫家,也送來了賀禮。
而寧千尋的同窗一行人中,周柏頃、任子悅和林彥也同時中舉,也是難得的一件美談。
最讓人震驚的是這四人,皆未選官,若是在天啟國,中了舉,自然可以選七品以下芝麻綠豆大小的官位。
寧千尋愣是拒絕了縣丞一職,這讓溫家和寧家都有些無法理解,只有溫小離一如既往的相信著,寧千尋那是能中進士的。
至年末,溫小離和宋明玉合伙,賺了個盆滿缽滿。
而寧谷滿,也算是好利索了,在村里重新操起木匠的活,一家人日子過的蒸蒸日上,那叫一個羨煞旁人。
都傳寧家好福氣,娶了財神爺進門。
經濟條件改善了,寧千乘自然有書院上,年底的童生考試,成了比哥哥還年輕小秀才。
一年轉瞬即逝,春闈在即,上元節后,寧千尋就要進京趕考,溫小離年前就曾多次到上京授人技藝,此次趕考,溫小離自然也跟著去。
此時的寧家沒了后顧之憂,寧千乘在豫墨書院,溫小離便放心的跟著寧千尋一起去上京。
臨走時寧李氏忍不住嗚咽道“千尋,上京城離家上千里,人生地不熟,要照顧好自己,也照顧好小離。”
溫小離柔聲安慰“娘,孩兒去過幾次,您放心,咱們會照顧好自己的。”
寧李氏抹著淚“到了安頓好,別忘了給家里來信。”
寧千尋點頭答應“孩兒到了便給千乘寫信,他休沐回來讀給爹娘聽。”
寧千尋并無書童,現在日子好了些,家里添了輛馬車,自然不是板車,算不上好,卻也能遮風擋雨。
快馬加鞭三四日左右便可抵達上京,但趕馬車,最快也得六七天。
寧千尋駕著馬車,溫小離則坐在馬車里。到了縣里,馬車停在了街口,幾人約好在此地碰頭。
另外三人同乘一輛馬車,林彥家的馬車,排場自然是大,也比溫小離家的華麗。
周柏頃和任子悅兩人自然是蹭坐,幾人關系極好,倒也不分彼此,大約到了上京城,住房都租在一起。
林婉兒據說是來送自己的哥哥,只是眼神止不住往寧千尋身上瞟。這一年,她依然不死心,雖然見識了溫小離賺錢的本事,但是始終認為女人就該相夫教子柔情似水,待日后千尋哥哥功成名就,她自然還是愿意跟千尋哥哥的。
林婉兒手上拎著盒子,走近“千尋哥哥,上京城人生地不熟,那里的點心恐怕也吃不慣,我帶寫來給千尋哥哥,你一定要收下才是。”
………這,原配還在,難道不出聲就當做不存在了嗎?
“林姑娘,這………”
溫小離挑起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