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的夏天,關于馬援收拾一群私斗豪家輕俠的事跡,傳遍了隴右。
聽說馬驃騎令人將帶頭惹事的少年綁到郡府,而后詢問他們,見眾人強梁,寧可死也不肯認罪,只冷冷一笑,將他們帶到了校場。
“素聞六郡子弟多才俊之士,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過去常常選為羽林、期門,汝等如此驕狂,必是身藏武藝,此處有駿馬、良弓、手搏,若能有一樣勝過我,汝等自可歸去,可若是都輸了,便要認罪!”
門客和隴右僚屬連忙勸阻,犯罪了自有國法處置,這算什么?
然而,沒有人比馬援更懂隴右,他低聲對親信道:“不論是前漢還是今朝,朝廷法度,在隴右從來不管用,此處迫近戎狄,已染胡俗,殺人者招搖過市官吏不敢問,盜寇成群結隊而不能禁,要么長期潛移默化,但我沒有這時間,只能靠武力強行折服了!”
少年輕俠們聽說要和著名的驃騎大將軍比試,贏了出名,輸了不虧,皆應允下來,過程自不必言,不論哪一項,都被老當益壯的馬援吊打,小輕俠們這才明白自己的本領不算什么,他們倒也爺們,垂首認罪,甘愿受死。
而這個時候,馬援一個眼色,狄道長等便出面說情,什么正值用人之際,不該殺戮壯士,他們都是好鐵,只是用錯了地方……
馬援也半推半就地同意寬赦,只“罰”這群輕俠少年為官府服役,充當募兵,并親自歸還了他們的佩刀。
“不管汝等是好鐵壞鐵,都得記住,刀口勿要向內,而要對外!”
經過此事后,馬援遂多了一群隴右輕俠少年組成的小弟,追隨他鞍前馬后,而隴右各家將門也對此大力支持,甚至主動送了子弟來為馬援效力,態度別提多熱情了。
吳漢的舊部不由感到奇怪:“吳將軍在時,論武力,也勇冠六郡,也不見眾人如此折服啊。”
但很快他們想明白了緣由:“少年們都還年輕,家中皆是隴右豪強背景。”
“而馬驃騎可不止一個女兒……”
眾人恍然大悟,馬援的長女,正是當今皇后,輕俠少年的家人大概覺得,自家孩子若是表現得好,被馬援賞識,也結個親什么的,那他們,不就變成皇帝連襟了么!
如此一來,不但輕俠少年們積極效力,連尚未婚配的隴右將校也變得殷切起來,只有馬援蒙在鼓里,還以為一切都是自己的個人魅力。
“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果不其然。”馬援表面淡然,心中卻暗暗自得。
此事只是馬援團結隴右的一個小插曲,有他坐鎮,隴右塞內,哪怕是最桀驁不遜的羌胡歸附部落,也不敢跳梁,馬援的主要精力,放在觀察金城郡湟中西羌上。
時間進入六月中后,被馬援安排在金城郡的屯田斥候,送回了一些不尋常的消息:
“先零羌王多次邀約其他各家羌部,據羌部中線人來報,說是要剽牛飲血,解除世仇,建立盟約!”
羌人和匈奴不同,自古以來就是一盤散沙,偶爾有幾個大部落冒出來,但都無法一統內部,其中一大原因便是河湟谷地資源有限,羌人內卷嚴重,各部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為了搶最為舒適的河谷種地,狗腦子都打了出來。今天你搶我幾百牲口,明天我奪你一些帳落,我殺了你父,你殺了我兒,往往舊仇還沒消失,新仇已經結下,仇恨與混亂在數百個山谷中延續了千百年。
而一旦有涉及到所有羌人的行動,就必須先飲血酒解仇,這道程序萬萬少不得。
“先零羌畏懼將軍威名,生怕魏軍襲擊,故不敢在河湟結盟,而會于大小榆谷。”
大小榆谷是除了河湟谷地外,西羌最肥饒的一塊地盤,北阻大河為固,近得西海(青海湖)魚鹽之利,適合種谷畜牧,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