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人繼續說道
“初皇帝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也想到了一點,萬一他死后自己的子孫不肖,人間的江山不穩,給人掘墳了怎么辦?”
“于是一方面加強墓室的機關設計,另外一方面就讓最厲害的將軍輔佐太子,去北方邊境練兵打仗。這樣自己百年后,即便有人造反,繼位后的太子也有足夠能力將其剿滅。”
“不過那話怎么說來著?人算不如天算。”
“初皇帝自以為算無遺策,卻偏偏算漏了一點。”
“太子常年在外,天長日久,朝中自然有一派政治投機的人和他小兒子走得越來越近。其中就包括他最信任的宰相和隨身太監。到后來,這些人形成了一個小團體。”
“如果初皇帝是壽終正寢,有機會安排好后事的話,倒也不會出什么亂子。沒想到的是,他居然在東巡途中暴斃了!”
“話說這宰相和太監,本來就擔心太子即位后,自己被逐漸疏遠而權勢旁落。現在初皇帝暴斃,他們找到了機會。”
“首先就是隱瞞初皇帝的死訊,秘不發喪。然后宣太子和將軍回京,將他們殺死以絕后患。這樣就擁戴小兒子登基了。”
“話說天下百姓,尤其是被滅國的那些人,原本就心中不滿,但攝于初皇帝的威名,都不敢輕舉妄動。心中不但初皇帝死了,就連得人心又有本事的太子也死了。沒有任何顧忌之下,紛紛起兵造反。”
“而昔日橫掃天下的虎狼之師,大批軍官為初皇帝殉葬,本就極大的削弱了戰力。加上小兒子得位不正,很多人不愿為他賣命。”
“直到最后滅亡,原屬太子在北方邊境的四十萬軍隊都不曾回援。強大而不可一世的青朝,就迅速地土崩瓦解了。”
……
這段情節講的與正史記載有許多不同之處,不過觀眾卻是聽得如癡如醉。聽野史嘛,要的就是這個不同。而且是有邏輯,最好有一些依據的野史才好聽。如果是那種漏洞百出,或者完全站不住腳的,也就沒人聽了。
這個說書人非常好的掌握了這個度。無論是真是假,哪怕是在胡說八道,但至少他的所有分析和講述,從表面上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
聽眾們紛紛鼓起掌來。
說書人端起茶水喝了一口,對聽眾的表現很滿意。然后話鋒一轉
“大伙以為這個故事講完了嗎?”
“嗯,從那段歷史上來看,是講完了。不過,這就又衍生出了另外一個話題。”
“初皇帝的陵墓到底在哪?當時參與修建的人全部被賜死了,墓中到底有些什么寶貝?”
“大伙都知道,西楚力王火燒阿房宮,連綿三月不絕。這是一件讓人很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好不好?”
“為什么?道理很簡單。西楚力王既然已經攻破了都城,很可能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以后這地方也是歸自己享受,為什么要燒掉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他的目的是挖墳。因為有傳言說初皇帝的真墓就在阿房宮下面。甚至,建阿房宮就是為了掩蓋真墓所在。”
“說到這挖墳啊,好像楚人特別喜歡干這活。從伍子月,到白走己,再到這西楚力王,狠起來連自己祖墳都挖,何況是仇人的墳?”
“不過,西楚力王想挖初皇帝的墓,倒不是為了泄憤。他是為了什么呢?財寶。”
“又有看官要問了,你剛才不是說天下都是他的了嗎?那他有必要去貪財寶嗎?”
“請注意,我說的是,很可能天下是他的。為什么多了個很可能三個字呢?因為當時他還沒統一天下。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劉氓。”
“也就是說,若要真正統一天下,那就還是要打仗。”
“打仗需要什么?士兵、糧草、錢。三者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