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您好。”葉子期立即上前恭敬地說。
“你好,以后咱們互相學習。”張老師主動與葉子期握手說,他的語氣非常和藹,給葉子期一種親切感。
“張老師,聽說你拍我們縣里的龍橋已經有十多年了。不知道當初你是怎么想到要拍龍橋的呢?”葉子期與張飛云聊了起來。
“我是個攝影愛好者,一直以來都在拍攝故鄉的各種人情風物。我們l縣不但風景名勝眾多,而且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淵源流長,所以各種歷史文化遺跡也是我拍攝的對象。
十多年前,我剛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喜歡走村串鄉到處去拍攝,有一天在馬溪河的一條小支流上,看到一座倒塌的古橋,河岸邊的草叢中倒著一個雕刻精致的龍頭。
我問當地的老百姓,據說這座龍橋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但是在幾年前被洪水沖震垮了,心里覺得特別可惜。
后來一打聽,才知道我們縣內眾多河流上,還有許多龍橋,有的還保存完好,有的已經半毀了,于是心里萌生了一個念頭。
從那以后,我用了兩三年的時間,走訪全縣各鎮各村,到每條河流上去尋訪龍橋,記錄下它們的基本情況。
最后,我整理出來發現,保存完好的龍橋還有一百七八十座,另外損毀的還有幾十座,而龍雕精美又保存完好的有四五十座。
在縣文化局的支持下,舉國了龍橋攝影展,首次全面地向社會公開我們縣內的眾多龍橋,引起了上級文化部門的重點關注。
現在縣文化局專門成立了龍文化研究院,一是研究我們縣內的龍文化,二是發掘保護z縣的古龍橋,讓它們獲得傳承。”張老師娓娓道來,令葉子期肅然起敬。
“正是因為張老師幾年來不辭勞苦,把我們縣內的龍橋發掘出來,才引起更高層面的關注,國家古橋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多次到我縣來調研考察。
我們今天要去的龍腦橋是所有龍橋中的典型代表,原本它有幾尊雕像已經有所損毀,但是國家文物部門專門撥款幾千萬用來搶救保護并恢復了原狀。
還有我們縣能夠獲得中國龍文之鄉的稱號,張老師也是功不可沒,他拍攝的龍橋照片曾經進入北京恭王府展出。”段燕梅在旁邊補充說。
“張老師,你對傳承和發揚我們縣的龍文化和石橋文化,真的是做出了太大的貢獻了,我們這些后輩都要向你多學習。”葉子期由衷地對他說。
“客氣了。傳承發揚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做的,你們年輕人知識水平更高,思維更活躍,想法也更多,以后還要靠你們多宣傳家鄉的傳統文化,我也要向你們學習。”張老師謙遜地說。
不久,又有幾位老師到來,有縣文化館的徐綱老師,縣圖書館的張林曉老師,還有縣融媒體中心的曾右然老師,以及縣作家協會的馮度大姐。
段燕梅介紹葉子期與他們一一認識,這些老師都是本土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長期研究本土文化,重點就是龍文化,所以他們都是龍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員。
“那我們出發吧。”一行人中,張飛云老師是領頭的,他看到人都到齊了,便對大家說,而徐綱老師與張林曉老師都開了車,一行七人便分乘兩輛車出發了。
張飛云、葉子期和段燕梅一起坐上了徐綱老師的車,路上葉子期發現,徐綱老師個頭不高,其貌不揚,但是談吐幽默風趣,很有學識。
從縣城出發,前往龍橋文化生態園只要十五分鐘左右,大家在龍文化廣場前下車,步行一百五十米左右就到了龍腦橋頭,再下數十級臺階,就到了龍橋之上。
“各位老鐵,今天我要介紹大家認識一樣國寶,它就是我昨天跟大家說的龍腦橋,位于我們l縣縣城西部5公里外的龍橋文化生態園。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l縣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