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荀況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
這兩年來,他通過用晉升的辦法來促使秦人識字,這起到了極大的激勵作用,讓那些在識字上有天賦的秦人,全都對識字讀書爆發了極大的熱情。
而這,讓他意識到,被動識字讀書與主動識字讀書,其中的差距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同時,他也意識到了,秦國這幾十年來,縱橫天下少有敗績,不是沒有原因的。
所謂窺斑見豹,從識字讀書中就可以看出來,同樣精通戰技的精銳之師,被將帥調用被動應戰,與主動求戰,其中的差距必定也是巨大的。
秦國數十年來,屢戰屢勝的重要原因,便是秦國對將士的激勵,已經深入到了平民之中。
至于各國···
他知道趙國那邊,士大夫有軍功可得重賞,平民包括農民、商人、工匠等人在內的人,一旦獲得獲得軍功,僅僅只是減免徭役賦稅,除此以外并無他賞,而奴隸獲得軍功則可以獲得自由身。
而秦國則不然,這兩年來,他通過秦人對秦法的了解,雖然秦人的軍功爵晉升也難,但是至少也是有希望的,一旦打贏,大破敵軍,那么沖在前面的秦軍平民士卒,就有很大的希望能奪取對面敵軍的人頭,然后便能晉升爵位。
如此,對比秦趙兩國對平民的激勵程度,他便知道,在將帥能力等同的情況下,軍隊數量對等的情況下,趙軍一旦遇到秦軍,那就幾乎沒有勝利的可能。
而這,就是主動的力量。
而在調動平民主動性這一方面,只有秦國做得最好,其他國家,包括齊國,全都不如秦國。
是以,這一年來,他一直在思索齊王所說的義兵問題,誠然,齊王所說的義兵很是令人向往,甚至即便沒有政策的引導,也能爆發強大的戰力。
但是,他也知道義兵的缺陷,那就是義兵之強在于君王,義兵之衰,亦在于君王,若是君王變換···
而秦國那邊···顯然,連連失利的秦王稷還有他那個舉鼎而死的兄長,都不是十分賢明的君王。而秦王兄弟之所以能建立功勛,更多的是秦法的推動,而不是秦王自己。
而齊國現在的法律,在調用百姓主動性上,不僅不如秦國,恐怕連趙國都不如。
此時,荀況腦海中思緒快速流轉,然后看了一眼身前的齊王,想起齊王的為人,覺得齊王是一個可以進言的君王。
于是,荀況臉色一正,拱手道“大王,通過這兩年來與秦人的朝夕相處,臣發現臣只需要確定賞罰標準,而后秦人就會主動完成臣布置的任務,甚至還會給自己增加任務,根本就不需要臣時刻拿著鞭子鞭策。
而臣之在齊也,見官府時常鞭策百姓,鼓勵耕織,懲處懶惰,但齊人卻得過且過,不求有功,但求完成任務,免受國法責罰。
秦人與齊人如此不同,不知大王以為何故?”
田冀聞言,驚異的看了荀子一眼,見其一臉正色,知道荀子在跟他說一個嚴肅的話題,便跟著變莊重起來。
接著,田冀沉吟了一下,鄭重的道“這個問題寡人也曾考慮過,寡人以為其中最根本的,大概就是這兩百年來,各國諸子所說的,我齊國忽視百姓吧。
我齊國百姓雖然富裕超過其他所有國家,但是,自管仲改革以來,便將國中各地劃分區域,有專職工事的區域,有專職農事的區域,有專職商事的區域,百姓一旦被劃分區域,就很難改變自己的職業,更不用說像秦人那樣,只要能立功,就能成為貴族。
雖然秦國法律嚴苛,但最起碼的是,秦法已經明確告訴秦人,只要他們達到條件,便能成為貴族,甚至是君侯。
就像那個被俘的秦將任固之父任鄙,便是其中典型。
所以,秦人有盼頭,有希望,就能積極主動,而我齊人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