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秦公嬴連的《求賢令》讓秦國朝野產生了怎樣的非議;也不管這道《求賢令》讓秦國之內那些有心人起了什么樣的心思;嬴連的這道《求賢令》還是不可避免地傳向了天下各國。
在嬴連的一聲令下,黑冰臺在天下諸國的分部全都行動了起來。他們將一張張印著求賢令的紙張偷偷貼到了天下各個大城邑的顯眼處。
再加上來往于秦國和山東諸侯的商人的宣傳之下,秦國新君頒布《求賢令》的消息迅速在山東諸國的士子庶民之間傳播。
秦國在這些山東士子庶民的眼中不過是個地處西陲之地的邊僻之國罷了
雖然在穆公之時秦國是天下有數的強國,但是這兩百年的沉寂讓秦國逐漸消失在了山東諸國國人的印象之中。
讓秦國再次為這些人所知的還是數月之前秦國二十萬大軍與魏國會戰于河西之地。
這一戰的結果天下諸國之人都已經知曉,那就是秦國大敗。
這一戰的結果讓天下人看到了秦國的衰弱,也讓天下人看到了一位新興霸主的崛起。
這場大敗之后秦國再次傳來一個消息,現任的秦國國君嬴悼子病逝,前任國君靈公的獨子嬴連繼承秦公之位。
在聽說嬴連不足十六的年紀之后,天下人都開始對這位年輕的秦公感到好奇。
他們想要知道這位臨危繼位的年輕秦公究竟會將秦國這個曾經強大到令天下之人矚目的諸侯國帶向何方。
嬴連也沒有讓他們久等,在繼位的第一時間廢止人殉的法令便發了出來。
這道命令讓他們看到了一個正在改變的秦國和一位敢于擔當的秦國新君。
畢竟可不是每一位剛剛繼位的國君都敢于對抗本國已經實行了數百年的傳統。
更何況就算是以周禮規范的中原諸國也不見得都廢止了人殉,比如那個和秦國同出一源的趙國人殉之事還是時有發生。
就在天下人感嘆著秦國新君的擔當之時,《求賢令》傳入了他們的耳中。
“不問出身,只看才能。”
當天下之間的士子看懂了這份并不難懂的法令之時,這八個字就不約而同地出在了他們的心中。
他們一方面對于秦國這道前所未有的法令感到震撼,另一方面也對敢于頒布這條法令的秦國新君的氣魄感到敬佩。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以才授官還不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規則。
除了魏國的李悝變法采用了選賢任能的授官方式之外,其他各國還普遍都是貴族掌控朝堂。
尊貴的貴族站立的朝堂哪有留給那些卑賤的庶人容身之處。這或許是天下大多數上位者的想法。
即使有一些精彩絕艷之輩能夠通過知識獲取高位,也被那些貴族大臣所看不起。
這樣的現狀如何不讓天下間千千萬萬的庶民士子們感到不滿。
這種不滿已經醞釀了很長的時間,而《求賢令》的出世讓這種不滿徹底爆發了出來。
“一路向西,到秦國去。那里有我們施展才華的舞臺。”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句話在諸國的庶民士子之間就流傳了開來。
在這句話感召之下,天下各國的士子們都紛紛整理起了行囊開始向著西方趕去。
趙國都城中牟的一個酒肆之中幾個士子打扮的人正聚集在一處,他們的臉上都出現了無法抑制的興奮神情。
他們其中一個人的手中正拿著一卷抄錄下來的《求賢令》。
“國人賓客賢士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這位士子用激昂的聲音喊出了這句話的時候,整個酒肆之中的士子都沸騰了起來。
“好。”一個穿著普通的中年人坐在他們身后,聽了這話,大聲喊道。
中年人的叫好立刻引起了剛剛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