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生都在期望著可以憑借胸中的學說將一個國家治理他夢想之中那般模樣的先師孔子而言,年近六旬之時才開始的周游列國不過是他治理魯國失敗之后的另外一次嘗試。
對于比孔子小了四十四歲,當時還只是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的子夏來說,那段跟隨著自己老師駕著車架,游覽中原諸國的經歷卻是讓他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天下。
跟隨著老師孔子的腳步,子夏曾經在周王畿洛邑之地見識到了當時在天下諸侯之中日漸式微的周禮,也看清了周王室這個曾經的龐然大物如今的衰微。
駕著駿馬拉著顛簸車架,子夏曾經齊魯之地領略到了什么叫做天下少有之繁華,也曾在陳蔡之地體會到了什么叫做亂世的困苦。
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
寫在這上面的每一個國家,都是當時還只是一個青年的子夏跟隨自己的老師曾經走過的。
而每走過一個以前不曾踏足的國家,對于這個國家的風土人心有了那么幾分的了解之后,子夏的心中都會升起幾分與老師的思想有些不同的見解。
在一次又一次地見識到了天下之間的混亂局勢之后,子夏也漸漸舍棄了自己老師孔子的克己復禮的思想,而是開始關注將自己所學與這個時代的大勢相符合。
直到多年之后,當這位風燭殘年的老者洗凈了一身鉛華成為了一位名動天下的大儒之時,那段跟隨著自己老師孔子游歷天下時光依舊深深地烙印在他記憶深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雖然這句話是兩千年后的明朝書法家董其昌所言,但是身為天下大儒卻是深深地理解了其中的真諦。
因而當自己長孫卜大本在自己面前說出要為他看遍這天下之時,大儒子夏不僅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反而是與他許下了那個影響他一生的約定。
好男兒當志在四方。
在大儒子夏看來,身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卜大本未來若是能夠用著自己的雙眼見識到這個世界的浩瀚,也不失為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只是令子夏沒有想到的是,作為他長孫的卜大本所選擇的道路比他所預見的更加漫長,這條路上所看到的不同風景也遠超他的想象。
從小聽自己祖父講述著年輕時代周游列國奇妙故事的卜大本對于這個已知世界開始有了自己的了解,而隨著這份了解日漸加深卜大本也對這片名為華夏的土地之外的世界充滿了好奇。
既然華夏的東邊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卜大本的選擇便是一路向西,用他自己的雙眼去看看那以前少有華夏人踏足的土地。
秦國,不過只是卜大本向西路途之上的歇腳之處,他想要看到的是那片他從來沒有看過也想要親眼見證土地。
在知道了卜大本的選擇之后,秦公嬴連的心中雖然為他不能為秦國效命而有些可惜,但是對于他許下的一生志向秦公嬴連還是十分支持的。
三皇是在一片蒙昧之中探索出了文明的曙光,而五帝是在一片蠻荒之中鑄就了華夏的根基。
在經過了夏、商、周乃至于秦漢的大力開拓之后,此后數千年的華夏的基本版圖也就基本奠定了下來。
阻擋華夏民族開拓的從來都不是那惡劣的環境,而是那與生俱來的安土重遷的思想。
對于自己腳下所站立的這塊土地,對于將腳下這塊土地開墾成為自己賴以為生的良田,這是每一位華夏人烙印入肺腑的深深執念。
如今,自己的面前卻出現了這么一位想要走出這天下的人物,秦公嬴連又如何能夠不欣然應允呢?
其實,對于那蔥嶺以西的所分布著幾大璀璨文明,來自后世的秦公嬴連還是有幾分了解的。
但是秦公嬴連更樂于看到的不是在自己的引領之下前往那片少有人踏足的未知世界,他更希望看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