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討完越國可能加入魏國同盟的應對策略之后,政務廳中的秦國重臣們又對魏國下一步的動作進行了一番預判,至此秦國這一次的朝會也算是落下了帷幕。
伴隨這一次只有十數(shù)位秦國重臣參與的朝會的落幕,由秦公嬴連拍案的兩項決議也開始執(zhí)行了起來。
第一項決議,秦國將派出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使團前往盟國楚國。
表面上秦國此次派出使團出訪楚國的理由是加強秦楚之間的交流,但是實際上卻是在借機提醒楚國防備有可能動手的三晉以及越國。
第二項決議,秦國將派出宗正嬴仁為使者,出訪位于越國北部的陳國。
秦國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派出使者交好東方的陳國,已經(jīng)擺明了是要和越國以及其身后的魏國大干一場的架勢。
既然你魏國可以將越國拉攏進入自己的同盟用來牽制楚國,既然你越國敢于激怒秦國這只逐漸蘇醒的虎狼,那么就別怪秦國對你的行動進行反制。
如果說魏國拉攏越國是想牽制秦國的盟友楚國的話,那么秦國聯(lián)絡楚國與陳國的目的就是要在越國周圍拉起一道強大的包圍網(wǎng)。
當然除了想到從外部給越國創(chuàng)造巨大的壓力之外,秦國也并沒有忘記從內(nèi)部攻破越國這個堅固的堡壘。
涇陽宮后庭中那一條小溪旁,結束了朝會的秦公嬴連面向溪水靜靜站立,作為秦國黑冰臺首領的黑明則是默默站在了他的背后。
右手之中的一把魚食隨手拋出,看著溪水之中時不時露出水面的游魚,秦公嬴連臉上泛起了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隨著手中魚食越來越少,秦公嬴連漸漸收斂心神向著身后的黑明輕聲問道“震澤項氏一族情況怎么樣?”
“啟稟秦公,項氏一族如今在震澤之中枕戈待旦。一旦越國有變,項氏子弟兵便可踏出震澤,重新樹立起復興吳國的大旗。”在回復秦公嬴連的同時,黑明的腦海之中開始回憶起了關于震澤項氏的過去。
項國,周文王之子的封國,其地跨潁水而立,與陳國、沈國相毗鄰。公元前643年,魯國興兵伐項,項國滅亡。
在項國滅亡之后,淪為魯國奴隸的項氏一族不甘忍受奴役,費盡千辛萬苦終于逃入了江水下游的吳國。
在此后兩百多年里,項氏一族的子弟大多進入?yún)菄娭校瑸閰菄臄U張與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后來越王勾踐趁著吳王夫差與齊國在黃池會盟中發(fā)兵偷襲吳國,身處吳軍之中的項氏一族子弟奮勇殺敵,最終卻也沒能挽回吳國的覆滅。
雖然曾經(jīng)的吳國已經(jīng)成為了過眼云煙,但是項氏一族并沒有放棄復興吳國的大業(yè)。
遁入?yún)菄沟卣饾傻捻検弦蛔逡揽恐乩蛷姶蟮脑絿嘀苄麄兤谕约嚎梢钥吹絽菄钠鞄弥匦虏逶趨菄且氐哪且惶臁?
這便是震澤項氏不斷抗爭的過去。
而秦國之所以會和震澤項氏產(chǎn)生交集,還是因為震澤項氏手中所掌握的一項對于當時的秦軍來說無比重要的技藝。
世人常說強弓勁弩皆自韓出,但是天下之間以兵器犀利聞名于世的,還有吳越之地的吳鉤與越劍。
比如秦國武安君吳起的佩劍龍淵、楚王隨身的佩劍太阿、專諸刺吳王僚的魚腸劍,這些名動天下的寶劍皆是出自吳越之地的鑄劍師之手。
當年與魏國的第一次河西之戰(zhàn),秦國大軍因為老舊的兵甲在少梁城下吃了大虧,甚至這直接導致了秦國在少梁之戰(zhàn)中慘敗于魏國之手。
在秦公嬴連登上秦國國君之位后為了徹底扭轉秦軍的這一劣勢,秦國一方面成立總管軍兵甲生產(chǎn)的軍器監(jiān),將秦國國內(nèi)原本的零散低效的兵甲生產(chǎn)徹底整合了起來。
另外一方面秦國也積極學習山東諸國先進的兵甲制造工藝,除了韓國堪稱諸國前列的弓弩技藝之外,以鑄造刀劍